孩子王上半年利潤預增超50%,大買家策略開始見效?
孩子王業績預增超預期
孩子王公司發布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2-1.6億元,同比增長50%-100%;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0.96-1.2億元,同比增長60%-100%。預計實際增速停落在 70%-80% 區間。其中單Q2實現歸母凈利潤0.89-1.29億元,同比增長30%-89%,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0.79-1.03億元,同比增長39%-81%。
這一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尤其在當前母嬰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更顯難得——2024年中國新生兒數量進一步下滑至約850萬,傳統母嬰品牌如飛鶴、伊利等均面臨增長放緩甚至業績下滑的困境。
那么,孩子王為何能逆勢增長?其核心在于差異化戰略的全面落地,帶來的供應鏈效率提升及服務化轉型的持續推進。
孩子王通過差異化戰略實現了與同行的結構性分野
戰略定位差異:生態化VS商品化,孩子王將門店20%面積改造成兒童發育評估中心,單店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00%,而同行仍以奶粉紙尿褲堆頭為主。
供應鏈策略:深度控盤VS傳統采銷
孩子王三大壁壘:
1. 反向定制生產:聯合飛鶴開發會員專屬配方奶粉,毛利率較標品高8-10%
2. 動態庫存網絡:通過AI實現"中央倉+門店倉+前置倉"三級調配,缺貨率低于行業均值15個百分點。
3. 跨境直采閉環:在澳洲自建采購辦公室,跨境商品價格較電商平臺低5-8%
而同行困局正處在多數區域連鎖仍受制于省級代理商體系,采購成本高出12-15%。
面對母嬰市場的長期收縮,孩子王顯然不滿足于內生增長。近期曝出的20億元并購絲域養發計劃,正是其向家庭消費生態延伸的關鍵落子。
孩子王并購絲域:母嬰與養發的跨界融合能否破局
孩子王近期被曝正洽談收購絲域養發,交易估值或超20億元。若成功,這將是母嬰零售行業首次跨界進軍“銀發經濟+頭皮健康”市場。
分析其并購動因為從母嬰到家庭消費的野心,想突破母嬰行業天花板, 隨著我國出生率持續下滑,母嬰市場增速放緩至5%以下。 通過養發服務覆蓋25-55歲女性,與母嬰業務形成“孕產→育兒→家庭健康”閉環。 絲域養發客單價**300-800元/次,毛利率超65%(遠高于母嬰零售的30%)。
利用私域流量協同效應,孩子王的1200萬媽媽會員與絲域的600萬女性用戶**高度重疊,可交叉轉化。
二者場景融合,形成“母嬰店+養發專區”:在孩子王門店增設頭皮檢測站,引流高凈值媽媽群體。會員權益互通:黑金會員贈送養發護理體驗券,提升黏性。
但這步棋也暗藏風險:跨行業管理難度、品牌認知沖突、估值泡沫爭議都將是嚴峻考驗。
挑戰與隱憂
盡管業績亮眼,孩子王收購絲域仍面臨三大考驗:
1. 跨行業管理難度
母嬰零售與養發服務在運營模式、團隊基因上差異顯著,整合成本高。
- 品牌認知沖突
消費者是否接受“賣奶粉的突然做養發”?需謹慎處理品牌關聯度。
3. 估值泡沫爭議
絲域當前PE約25倍(對標美容院均值15倍),孩子王可能溢價收購。
行業影響:母嬰零售的“破圈”實驗
若并購成功,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樂友/愛嬰室等跟進布局美業、健康管理等家庭服務;
資本重新評估母嬰行業價值,從“坪效邏輯”轉向“用戶全生命周期價值邏輯”。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孩子王正在驗證“重度會員制+供應鏈掌控+服務產品化”模式的跨行業復制能力。
小結
孩子王此舉不僅是業務補充,更是戰略升維——從母嬰零售商轉型為家庭健康服務平臺。成敗關鍵取決于:能否實現1+1>2的協同效應;是否避免“多元化陷阱”。 在經濟下行周期,孩子王驗證了母嬰行業"重度會員制+供應鏈掌控+服務產品化"模式的抗風險能力,其策略本質是用服務重構人貨場關系,這或是未來零售業轉型的關鍵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