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第二十屆養豬節上,牧原股份上千名管理干部、場長等,從全國各地的場線回到總部,所有牧原人都穿著被他們稱為“戰袍”的西裝,在總結與表彰中慶祝這一節日。在養豬節期間,牧原股份回應了降本、港股IPO、出海等一系列外界關注的問題。
01、“拼成本”仍是競爭核心
“牧原股份5月份的完全養殖成本是12.2元/千克,2025年全年的平均成本目標是12元/千克,相當于在年底要實現11元/千克的成本。10元/千克不會是很遠的事兒了。”牧原股份董事會秘書、首席戰略官秦軍在養豬節溝通會上表示。
養豬行業已進入微利時代。這已成行業共識。近幾年,通過不斷降本來挖掘利潤,成為養豬巨頭們競爭的核心。
與之相對應的是,5月,牧原股份商品豬的銷售價格為14.52元/千克,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元/千克。可見,如果成本沒有進一步下降,在豬價下行后,牧原股份的盈利空間將進一步收窄。
作為行業龍頭,牧原股份對成本的控制在行業內領先。2024年,牧原股份業績暴增,背后同樣與降本密切相關。2024年,牧原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1379.47億元,同比增長24.43%;歸母凈利潤為178.81億元,同比大增超519%。
2023年,牧原股份的平均生豬養殖完全成本15.0元/千克,比2022年全年的15.7元/千克有所下降,而2024年底已降至13元/千克。2024年全年,其生豬養殖完全成本約14元/千克。
逐月來看,也在不斷下降。2024年5月,牧原股份的生豬養殖完全成本為14.3元/千克,6月降至14元/千克左右,7月降至13.8元/千克,8月降至13.7元/千克……而到了2025年5月,已降至12.2元/千克。一年時間,降了近15%。
在養豬節期間的創新表彰大會上,牧原股份首席財務官高曈提到,2025年1月至5月,在養殖端,牧原股份所有區域都實現了盈利。
牧原股份是一體化的養殖模式。牧原股份稱,其統一采用“全自養、全鏈條、智能化”養殖模式,并在此養殖模式下,探索出了“輪回二元育種體系”。而同行業可比公司中,絕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或多或少采用了與農戶合作的模式。
養殖模式的不同,對于養殖成本構成和平均養殖成本等均有一定影響,進而造成毛利率的差異。
有行業人士分析稱,牧原股份憑借其一體化、精細化的管理,雖然前期投資大,但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再加上精細化的管理,使得其對養殖成本的控制在行業領先。
養殖模式也只是一方面。降本的另一方面,主要還是對生產效率的提升及對疾病的防控。
牧原股份是如何做到養殖成本持續下降的?對于這一疑問,秦軍從行業與企業兩個層面進行了分析。
秦軍表示,中國養豬行業的特點是總量大、從業者數量多、地域分布廣。這就造成了全國的養豬成本差異比較大。“有這么大的基數在,且差異較大,如果持續在行業內領先,你就可以獲得一個超額的回報。”
從企業角度來說,能不斷降低養殖成本,最核心的還是對疾病的管控。“對于牧原來說,疾病管控、健康管理,是所有矛盾的核心。當然,這背后需要研發、管理、裝備、人才等各方面的持續投入。”秦軍進一步分析道。
牧原股份還與西湖大學合作成立了實驗室,通過合成生物技術生產氨基酸,其可作為豬飼料基本原材料——豆粕的替代品。
不過,合成氨基酸成本還比較高。“合成氨基酸相當于豆粕價格的調節器。現在也可以使用合成氨基酸,但是不劃算,因為豆粕價格更低。不過,合成氨基酸可抵御豆粕價格的上漲,為牧原提供一個防御性的選擇。”牧原方面稱。
02、赴港IPO,牧原要出海
當前,養豬行業所處的豬周期,與此前幾輪周期已經大不相同。牧原股份將現在所處的豬周期的特點總結為“弱周期、窄波動、慢變化”。
也就是說,豬企的業績不再依賴豬價的大起伏,而是取決于能否在微利空間中跑贏行業平均成本線。
牧原股份將戰略重心,從規模擴張轉向成本深挖。這一轉折發生在四年前。2021年上半年,豬價突然像是坐上了下行電梯,上一年還高高在上,短短幾個月之內,突然大幅下降。這使得養豬巨頭不得不停下大規模擴張的步伐。2022年5月,在對標國際一流生產水平后,牧原股份提出每頭豬還有600元的成本挖潛空間。
也就是說,按照當時的行情,要向每頭豬挖掘600元的利潤空間。
基于這一目標,牧原股份從飼料、種豬育種、養豬等環節做起,不斷降本。牧原股份稱,未來,隨著公司在疫病防控、營養配方、種豬育種、智能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持續投入與不斷優化,養殖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
對于未來,牧原股份表示,“不賭豬周期”,主要從三方面尋求增長:聚焦主業,持續深挖成本空間,提升生產成績,充分利用已建成產能;探索產業互聯的增長機遇,向行業輸出技術,聯農助農;推進國際化戰略,出海尋增長。
目前,牧原股份正在推進港股上市。5月底,牧原股份已向香港聯交所遞交發行H股并在主板掛牌上市的申請。
“面向未來,港股IPO是牧原開展海外業務、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步。”秦軍表示。
為什么出海,簡單來說,在養豬行業,國內市場已經到了一定規模,而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市場,存在一定機會。
2024年,牧原股份的生豬出欄量達7160萬頭,是曾經行業第一、現在行業第二溫氏股份的2.37倍;牧原股份的屠宰量達1252萬頭,已經超越國內老牌屠宰巨頭,也就是牧原股份的河南“老鄉”——雙匯發展,成為新任行業第一。
海外落的第一子,在越南。2024年,牧原股份與BAF越南農業股份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牧原股份將為其提供豬場設計和建設、生物安全、環保等方面的解決方案和技術服務,并推進人工智能在養殖產業鏈中應用……”
談及越南市場,秦軍表示,當地生豬行業裝備水平、研發投入、疫病防治水平等方面與國內市場存在較大差距,對于牧原股份來說,這是發展機遇。而牧原股份經歷過非洲豬瘟的考驗,多年來積累的生產能力,如技術、裝備以及管理能力,可以輸出。
“對于海外業務,目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牧原主要是技術、裝備與服務的輸出。”秦軍稱。
(作者 |張向陽,編輯 |吳躍,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本內容來自財經天下WEEK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