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蒲松齡收到一張請帖,上面只寫了四個字:“請吃半魯。”朋友誠意邀請,他自然不能推辭,可一場飯局,等了一天沒開飯。問了才知道,原來這頓飯早已“吃完”。他沒生氣,反而轉身寫下一張相同的請帖,回請了朋友。這一來一回,不是吃飯,是斗智。
世人皆知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是因為屢次落榜,心灰意冷,決心告別官場,并且他這人正值剛硬,厭惡逢迎曲和之事,卻不知他是個真正有人生大智慧的人,就連他的作品都不僅僅是故事那么簡單。
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來蒲松齡這人的厲害之處,那便是好友設宴相邀。
他自幼勤學苦讀,渴望長大之后能夠在官場有一番作為,但現實卻讓他極其悲憤,他不是沒有能力考中,也不是不懂得官場潛規則,只是他不愿意那樣做罷了。
他的清高讓他在混沌的官場當中顯得格格不入,也正是這個原因,他憤然回鄉,決定從今往后都不再沾染科考,并且將自己的心思都用到寫書上面。
在這種心境下寫出來的書,怎么可能只是單純的“志怪小說”呢?
寫書和教書的經歷都讓他決心以后不再過問塵世,只是他沒有想到,他想要遠離官場,可好友卻送來了宴請的帖子。
“請吃半魯”四個字明晃晃的刺的他眼睛生疼,他氣得差點將帖子扔了。
他生氣的原因正是因為帖子上邀請他吃魚的字眼,老百姓連飯都吃不起了,他們這些高官竟然還想著享樂,甚至還是魚這樣珍貴的美食。
正當他氣憤的時候,妻子站出來安慰他:“夫君莫急,要奴家說這宴會該去,如今他已然坐上了丞相之位的,但是還不忘關心你這個多年前的同窗,此等情意怎可辜負?”
蒲松齡一聽,賢妻說得有理,于是便決定去上一去,當日,他來到好友家中與好友攀談,好友對他學士廣博但是卻不能進入官場而感到可惜。
聊著聊著,宴會開始了,只是這美食端上來的時候,上面竟然只是一盆魚湯飄著幾片蔥花,魚肉根本就看不到幾塊。
原來這是好友精心設計的,只見好友一邊拿著筷子找魚肉一邊問著:“這渾水摸魚之方法,不知留仙兄有何高見?”
蒲松齡一聽更加生氣了,他一生光明磊落,從來不做渾水摸魚之事,更討厭這樣作派的人,只是礙于面子他沒有表現出來。
當天回到家之后,他越想越生氣,決定敲打一下丞相,讓他“走上正道”。
次日,他便給丞相府遞了帖子,內容同樣是請人吃飯,約定時間到的時候,丞相也出現在了他們家院中。
兩人坐在一個回憶曾經同窗苦讀的時光,那時候,兩人還都是志同道合、志存高遠的的青年,如今已然有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
在兩人聊天的過程中,日上三竿又落下,幾近黃昏的時候,丞相的肚子不爭氣的叫了起來,于是,他不好意思的詢問何時開宴。
只是這次蒲松齡卻給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三餐時間已過,您也吃了半魯,怎地還會餓呢?”
丞相聽愣了,良久他才反應過來,這話中的“半魯”不再是魚,而是真的將“魯”字拆分開來,他如今來赴宴吃的正是下半魯,那不就是“日”字嗎?
吃了“日”,也就是太陽,那這意思不就十分明顯了嗎?這時候他才明白,原來這場宴會不是請客而是教他做官呢。
他的方式雖然含蓄但卻效果出奇,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你直接說出來的大道理不一定人家能接受,但如果是人家自己悟出來的,那結果就大有不同了。
就像蒲松齡書中“聶小倩被感化”的故事,這不正是在引導人向著真善美發展嗎?還有《嬰寧》這一篇,王子服傻乎乎的按照假地址找那個拈花少女,沒想到還真的找到了,這不正是說明了幻由心生,真切的愿望終會實現嗎?
當然,《聊齋志異》每一篇都蘊藏著人生大智慧,就像蒲松齡這個人一樣,大家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否能參透其中真理呢?
信息來源:蒲松齡“請吃半魯”參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