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被斬前大喊12字,終于透露出其背后的靠山,馬謖之死是為它祭旗。
第一次北伐,就因為街亭失守而告吹了,諸葛亮回到漢中后,計點軍士,設立軍帳,開始論罪處罰。當時蜀漢眾將幾乎全部都在,關興、張苞、趙云、鄧芝、馬謖、王平、魏延和高翔等等。諸葛亮先是把王平喚進了帳內,先指責王平為何不勸諫馬謖當道扎營。王平很是委屈,直接實話實說,是參軍馬謖大怒不聽,執意要在山上扎寨,我孤軍五千人多次沖鋒想上山去救,但是都被張郃魏兵擊退了。
王平后來帶軍退至柳城,和高翔、魏延合兵一處,殺出重圍后才得以安全退到了漢中。諸葛亮見王平言辭懇切,并沒有喚高翔、魏延二將求證,就相信了過錯全部都在參軍馬謖身上。于是直接喚馬謖入帳,大罵道:汝若早聽王平之言,豈有此禍?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皆汝之過也!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
正要拖下去處斬時,大家沒發現的是,馬謖其實打起了感情牌。馬謖死前最后的一整句話,其實是值得深思的,其中有12字,變相透露出了馬謖他本人背后的最大靠山。馬謖最后一句話是: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于九泉!
馬謖喊的這12個字: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其實已經很明白了,直接透露出了馬謖背后的最大靠山正是諸葛亮本人,這段對話是二人單獨帳內談的,而“舜帝殛鯀用禹之義”的意思就是,相傳,鯀治水失敗,舜帝殺了鯀,后來又用了鯀的兒子禹去治水,最終成功了。說白了,馬謖這小子就是讓諸葛亮照顧好他的家小,馬謖有罪,但是罪不至于牽連馬謖的兒子。顯然,馬謖這小子在打感情牌。
將斬,蔣琬跑來求情了,諸葛亮言辭回絕:昔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別說馬謖要處斬,連諸葛亮自己也申請貶官了,令蔣琬申奏后主劉禪,請求自貶丞相之職位。原著寫道了: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諸葛亮這一系列處罰做法,就是為了蜀漢的“依法治國”總方針站住腳,如果諸葛亮自己先帶頭違背,那還談什么依法治國呢。所以,馬謖是必須要處斬的,馬謖背后的靠山是諸葛亮,但諸葛亮同樣也要遵守法紀,制定法律之人,也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馬謖之死是為“依法治國”祭旗,諸葛亮用馬謖的頭,嚴正申明他本人也無法凌駕法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