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時代背景下,著名畫家汪雄躍積極響應號召,投身于"繪就鄉村振興美好畫卷"主題寫生采風活動。此次創作之旅,他深入田間地頭,以細膩筆觸捕捉鄉村新貌,用多元視角記錄時代變遷,為傳統繪畫注入鮮活的鄉村生命力,在藝術與現實的碰撞中勾勒出一幅幅動人的振興圖景。
一、扎根鄉土:行走中的藝術觀察
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汪雄躍已背著畫具行走在鄉間小道。他選擇以沉浸式體驗開啟創作,足跡遍布特色種植基地、非遺工坊、生態民宿等鄉村振興示范點。在浙江安吉的白茶茶園,他連續一周觀察晨霧中茶壟的光影變化,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不同時段的色彩層次;在江西婺源的古村落,他深入村民家中,與竹編匠人、制茶師傅交談,將民間技藝的細節融入構圖構思。
采風過程中,汪雄躍特別注重記錄鄉村振興中的"人"與"變"。在貴州苗寨,他用速寫本記錄下返鄉青年直播帶貨的場景,將傳統吊腳樓與現代電子設備并置;在東北黑土地,他聚焦智慧農業,把無人機噴灑作業、機械化收割等新元素融入田園畫作,展現科技賦能下的鄉村新貌。
二、多維視角:藝術創作的立體呈現
汪雄躍在創作中采用"全景+特寫"的立體視角。在描繪福建霞浦漁村時,他先用巨幅長卷展現千帆競發的壯闊海景,又以斗方小品聚焦漁民修補漁網的手部特寫,粗糲的手掌紋路與細密的漁網形成質感對比,展現勞動之美。這種大小尺幅的搭配,讓觀者既能感受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又能觸摸到生活的細膩溫度。
在技法運用上,他大膽嘗試中西融合。描繪云南梯田時,既采用傳統水墨的潑墨技法表現云霧繚繞的朦朧意境,又借鑒印象派的色彩理論,用明麗的色塊表現作物生長的蓬勃生機。在《豐收樂章》系列作品中,他創新性地將版畫的塊面感融入國畫,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展現麥浪翻滾的豐收場景。
三、文化挖掘: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采風期間,汪雄躍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基因。在安徽歙縣,他以徽派建筑"三雕"藝術為靈感,將磚雕的繁復紋樣、木雕的生動造型轉化為畫面裝飾元素;在廣東潮汕,他把英歌舞的動態韻律提煉為線條語言,使傳統民俗文化躍然紙上。這些創作不僅保留了地域文化特色,更通過藝術再創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他還特別關注鄉村振興中的文化傳承現象。在湖南湘西,他用連續二十幅組畫記錄苗繡技藝的傳承,從老藝人的銀針刺繡,到年輕設計師的文創作品,完整呈現非遺文化的活化過程。這些作品既是藝術創作,更是珍貴的文化影像檔案。
四、成果轉化:藝術賦能鄉村發展
此次采風創作成果豐碩,汪雄躍完成了百余幅寫生作品,并從中精選出60幅舉辦《沃土新章》主題畫展。展覽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線下在美術館展出原作,線上通過VR技術實現全景漫游,吸引超過50萬人次觀展。部分作品被鄉村振興主題展館收藏,成為宣傳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
更具現實意義的是,汪雄躍將藝術創作與鄉村文旅發展相結合。他為采風地設計的系列文創產品——以寫生作品為原型的絲巾、茶具、明信片等,在當地旅游景點熱銷,帶動了村民增收。他還發起"藝術駐村"計劃,邀請青年藝術家到鄉村開展創作交流,通過藝術活動提升鄉村文化影響力。
五、持續深耕:藝術創作的使命擔當
談及此次采風經歷,汪雄躍感慨道:"鄉村是藝術創作的富礦,每一次寫生都是與土地的對話。"他表示將把鄉村題材作為長期創作方向,計劃用三年時間走遍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地區,形成系統的創作工程。未來的創作中,他將進一步探索數字化藝術表達,嘗試將寫生作品轉化為數字藏品,讓鄉村之美通過新媒介傳播得更遠。
這場持續數月的寫生采風,不僅是一次藝術創作之旅,更是一位藝術家對時代命題的積極回應。汪雄躍用畫筆見證鄉村蝶變,用藝術助力鄉村振興,展現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也為傳統繪畫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實現提供了新的范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