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海局勢因民進黨當局的“臺獨”政策而持續緊張,兩岸關系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在此背景下,島內專家蔡炫指出,大陸制造的零部件已廣泛滲透進臺灣的軍事裝備體系,一旦局勢升級,大陸可能通過供應鏈控制削弱臺灣的防御能力。
那么,這位蔡炫專家說的是真的嗎?大陸真的可以輕松癱瘓島內武裝嗎?
臺灣軍事裝備的依賴性
在許多人印象里,兩岸軍力早已失衡,但民進黨當局卻仍不時展示“肌肉”,秀出那些從美國重金買來的先進戰機和坦克,試圖營造一種“以武拒統”的堅固假象。
然而,這道防線遠比想象中要脆弱得多,其最致命的弱點,不在于裝備數量或性能代差,而在于其早已“空心化”的工業命脈。
想象一下,一場戰爭,防守方的導彈里,核心芯片來自進攻方。
戰機的雷達,關鍵元器件需要從對方的“世界工廠”采購,甚至前線士兵的單兵裝備,其供應鏈的源頭也指向海峽對岸。
這聽起來荒誕,卻是“臺防務部門”不得不面對的尷尬現實。
就像被譽為臺灣防空體系核心的“天弓”導彈系統,本來是為了應對空中威脅,但其關鍵部件,如控制導彈發射的核心元件,卻高度依賴大陸的低價供應商。
這些元件在系統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若供應中斷,可能導致導彈無法正常發射。
這不是大陸刻意“埋雷”,而是全球化浪潮下,臺灣制造業外移、產業空心化后的必然結果。
民進黨當局曾經引以為傲的電子和精密加工能力,如今在許多領域已難以為繼。
當自己造不出來,而美國的軍售又總是口惠而實不至、交貨遙遙無期時,從大陸采購物美價廉的工業品,就成了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選擇。
但當一支軍隊的武器裝備,連最基本的維修和零件替換都無法擺脫依賴時,,民進黨口中所謂的“銅墻鐵壁”,不過是一戳就破的紙老虎。
臺灣供應鏈脆弱性的根源
臺灣軍事裝備對大陸零部件的依賴,源于其制造業能力的下降以及全球供應鏈的現實。
過去,臺灣在電子和機械制造領域具有一定優勢,但近年來,產業外移和人才流失導致其高精尖制造能力逐漸萎縮。
許多精密零部件的生產已難以自給自足,只能依靠進口,而大陸作為全球制造業的中心,以低成本和高效率成為眾多臺灣企業的首選供應商。
此外,臺灣的軍事采購體系也存在明顯的管理問題,采購過程中缺乏嚴格的審核機制,導致承包商有機會以低價大陸產品替代高價進口零件。
面對供應鏈的脆弱性,民進黨當局近年來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例如,加大對本土制造業的扶持力度,試圖提升自主研發能力。
但這些努力面臨諸多現實困難,因為臺灣的制造業基礎短期內難以恢復到足以支撐自主軍事生產的地步。
不論是研發還是生產高精度零部件,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而臺灣的財政資源和人才儲備有限。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使得臺灣的自主化努力進展緩慢,難以在短期內改變對大陸供應鏈的依賴。
和平統一勢不可擋
當軍事的命門、經濟的命脈、外部的指望和內部的人心這四張牌都一一攤開,這場牌局的結局,其實早已沒有懸念。
大陸所做的,并非簡單的“圍”,而是一種“融”,用實力碾壓作為最堅實的底座,以經濟融合、文化交融為不可逆轉的洪流,讓統一成為一種大勢所趨、水到渠成的歷史必然。
這是一種陽謀,堂堂正正,清晰可見,而兩岸實力的差距在未來只會進一步拉大。
民進黨當局若繼續堅持對抗路線,不僅難以改變供應鏈依賴的現狀,還可能將自身推向更危險的境地。
相反,通過對話與合作,臺灣有機會融入大陸的經濟發展框架,從而分享區域繁榮的紅利。
不過盡管兩岸在實力上存在巨大差距,但大陸始終強調和平統一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方式。
希望以賴清德為首的民進黨當局能夠正視現實,放棄不切實際的“臺獨”幻想,畢竟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兩岸才能實現長久的和平與繁榮。
信息來源:
臺海網2024年07月10日關于“臺軍頻現‘大陸制造’ 打臉綠營“脫鉤”圖謀”的報道
海峽導報2024年07月05日關于“自打嘴巴!臺軍多個單位被爆使用大陸制造產品”的報道
環球時報2022年02月09日關于“臺媒:臺‘天弓’導彈部分零件從‘大陸網購’,價差高達上百倍”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