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美以聯合行動對伊朗核設施及科研力量造成重創,但基于核計劃的分散性、技術儲備與本土知識積累,徹底摧毀其核能力幾乎不可能。伊朗核問題將持續作為中東戰略格局的關鍵變量,考驗國際社會的應對策略。
當地時間 6 月 25 日,特朗普在北約峰會宣稱 “伊朗核計劃已倒退數十年”,此前美以發起的 “午夜錘子行動” 對福爾多、納坦茲、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實施精準打擊。美國 B-2 轟炸機投擲 14 枚 GBU-57 “大型鉆地彈”(理論穿透深度約 60 米土層),配合 “戰斧” 導彈摧毀部分地面設施。美國中東特使威特科夫稱,三處地點 “大多數甚至全部離心機已損毀”,伊朗需 “數年” 才能恢復鈾濃縮項目。
但美國國防部情報評估顯示,空襲僅能將核計劃 “延遲數月”,特朗普怒斥此為 “假新聞”。以軍行動更針對性暗殺 14 名伊朗核物理學家與工程師,以駐法大使扎爾卡稱,這些 “掌握核心知識” 的頂尖科研團隊消失,使伊朗核計劃倒退 “數年甚至更久”。然而分析人士指出,伊朗仍有后備科研力量,暗殺僅能短期延緩進程。
對于美以的說法,我們必須認識 到伊朗核計劃的韌性:分散性與技術根基。
伊朗原子能組織主席伊斯拉米聲明,已在 “安全地點” 建成新秘密濃縮設施,且高濃鈾(超 400 公斤、濃度 60%)已轉移至隱蔽儲存點。以福爾多燃料濃縮廠為例,其深埋山體深處,遠超鉆地彈理論穿透深度,核心設施難以被徹底摧毀。
不同于 1981 年伊拉克、2007 年敘利亞被摧毀的單一核項目,伊朗核計劃歷經數十年發展,形成遍布全國的設施網絡。美前核不擴散官員菲茨帕特里克指出:“圖紙還在,知識無法被轟炸消除。” 即便基礎設施損毀,本土核專家的技術儲備仍是重建基礎。
國際社會在 “阻止伊朗擁核” 上立場一致,但對美單邊軍事行動態度分化。俄羅斯、中國反對伊朗擁核武,但譴責美國繞過聯合國采取行動;北約成員國更公開不滿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認為其加劇地區動蕩。這種分歧為伊朗以 “和平利用核能” 名義繼續核計劃提供了外交空間。
總體而言,特朗普政府的軍事打擊雖造成短期沖擊,但無法根除伊朗核能力。更何況,伊朗現政府將繼續發展核能力看成是國策,而且是與美國博弈的重要籌碼。可以說,只要美國不解除對伊朗的制裁,伊方就必將繼續發展核能力,而以色列必然不信任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承認。
美國與以色列未來可能采取 “有限打擊 + 制裁 + 網絡戰” 的組合策略 —— 例如通過網絡攻擊癱瘓離心機控制系統,或強化對伊朗科學家的暗殺與技術封鎖。而伊朗則可能以 “重啟秘密設施”“加速鈾濃縮” 作為回應,雙方博弈將長期影響中東能源安全與全球核不擴散體系。
從核設施的地理分散性到科研人才的知識傳承,伊朗核計劃的韌性遠超美以預期。徹底摧毀其核能力需顛覆政權,但在當前國際環境下難以實現。這場 “軍事錘子” 與 “技術韌性” 的較量,或將成為 21 世紀地緣政治的典型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