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往前數十年,殯葬絕對算是熱門行業,各地墓地都是一地難求,北京八寶山更是墓地中的扛把子,不知道多少人想長眠于此,跟無數名流名人做鄰居。
很多家庭為了讓親人能入土為安,砸鍋賣鐵也要買一塊墓地,可現在大家的觀念好像已經變了,就算是墓地一哥八寶山也已經出現了無人續租的現象,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盒難求到墓地被嫌棄
最近八寶山爆出了一個大新聞,3.7萬個墓地到期后沒人續租!這種現象出乎了大多數人的意料,畢竟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當年能葬在八寶山的至少家里對身后事都是比較看重的,可為啥八寶山出現了如此亂象呢?
這些沒人續租的墓地每年還是要收管理費的,可按理說墓地這么緊俏,沒理由放著不續啊,除了八寶山之外,全國其他地方的墓地也出現了類似情況,不少陵園的銷售那叫一個慘淡,大家搶破頭的墓地突然就沒人要了。
除了墓地遇冷之外,就連喪葬必備物品之一的骨灰盒熱度也降了下來,之前有人為了讓親人走得體面,選的都是幾萬塊的高檔骨灰盒。
如今的年輕人開始追求極簡和環保,不光骨灰盒不選得多豪華,連放不放骨灰盒都不那么在意了,看來現在的年輕人真是活明白了,連骨灰都開始追求低碳環保了。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了幾千年的厚葬之風突然變淡了,年輕一代除了對身后事的安排方式更加隨性之外,連傳統的掃墓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網上祭掃反而成了一大趨勢,一切都開始朝著數字化、生態化的方向發展。
隨著科技進步,不少人開始選擇新的死后選項,有人連實體墓地都不考慮了,反倒不少人開始在網上設立虛擬墓地,用電子紀念館的方式祭奠死去的親人。
看來風水輪流轉不過如是,曾經墳地產的超高利潤還歷歷在目,轉眼間就已經形式變更了。
墳地產咋就這么賺錢?
曾經上海松鶴墓園一個單穴墓地的價格就能達到86.8萬,墓穴的占地面積不過區區幾個平米,這么算下來的話,墓地的價格比豪宅可要貴多了。
當時不少人在網上抱怨死都死不起,活著的時候茍延殘喘,沒想到死了之后竟然跟富豪享受起了同樣的房價,當年墳地產的利潤那叫一個高,不知道多少人靠著這門看起來并不起眼的生意發了財。
甚至主營喪葬業務的福成股份還跟著上了市,2022年福成股份殯葬業務的毛利率高達85.29%,遠超同時期的房地產行業,房地產可是號稱國民經濟的發動機,即便如此,房地產的毛利率一般也就徘徊在20%左右,和墳地產的高利潤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一塊墓地交易成功之后,企業和中介機構可以輕松賺到60%以上的純利潤,所以才有了墳地產這么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新名詞,當年墓地銷售的收入可以輕松趕超豪宅售樓小姐,除了說出來有些不體面之外,絕對是悶聲發大財的典范。
除了利潤高之外,墳地產還是個供需緊張的好買賣,貴也就算了,好的墓地絕對是一位難求。
一線城市的熱門墓園排隊買墓成了常態,某些中介干起了代售轉讓的生意,搞得像房地產經紀一樣火爆,還有更會玩的墓園推出了VIP服務,專門提供陵墓周邊的專屬綠化和管理服務。
一條龍下來沒點家底的普通人根本負擔不起,但在當時墓地供不應求的時代,不管多貴依舊有人爭著去買,有錢也未必能排到好位置。
為了跟上風口,殯葬行業的服務也變得異常精致,掃墓交通、定制骨灰盒外加代燒香獻花等等一系列周邊服務逐漸成了不少陵園的特色,形成了新型地產經紀+服務業模式。
殯葬服務企業不僅賣墓,還把掃墓這一系列活動給包圓了,不過凡事盛極必衰,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當墓地越來越貴百姓無法負擔的時候,無奈之下的普通百姓只能尋找替代方案,直到全民的消費觀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已經有不少年輕人覺得與其給逝者買昂貴的墓地,不如考慮生態安葬或者干脆選擇數字化的紀念方式,甚至不少老年人也在這種浪潮中逐漸轉變了心態。
海葬、樹葬成新寵
在傳統觀念中,老人對身后事非常看重,總覺得一定要有個實體墓地才算入土為安,但最近幾年這種傳統的觀念正在慢慢發生變化。
一線城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不再購買傳統墓地,把目光投向了更加環保和經濟的殯葬方式,當然這都是些無奈之舉,畢竟墓地的價格實在是太高了,已經遠超普通人的承受范圍。
北京上海一塊普通墓地的價格差不多十萬起步,好位置的墓地更是沖到幾十萬,這筆錢對很多退休老人來說幾乎是他們大半生的積蓄。
有位70歲退休教師算了一筆賬:每月退休金只有五千多,花十幾萬買墓地也就算了,問題是每年還得給陵園交管理費,墓地還不是永久的,合同只有二十年,二十年后還得續租費,這樣一算死了比活著還花錢。
既然要花這么多錢在墓地上,不如讓自己晚年生活過得更好一點,至于自己的身后事,那時人都死了,也就隨遇而安吧!
現在的年輕人壓力也大,老年人自然是心疼子女的,花這么多錢買墓地既不能讓生活變好,也不能解決子女的經濟問題,對比赤裸裸的現實,自己那點身后事又算的了什么呢!
或許人們思想的轉變都是被逼出來的,以往厚葬是孝順的象征,現在這種觀念已經慢慢改變了,越來越多的老人認同活著盡孝,死后從簡的理念,真的沒必要在死后占用太多土地,把身后事搞得太復雜。
現在綠色殯葬已經慢慢被大眾接受甚至成為主流了,2024年全國選擇樹葬、花葬、草坪葬的人數達到167.8萬,人數比前些年增長了一大截,生態葬不僅環保,費用也比傳統墓地低得多。
北京樹葬費用也就幾百塊,僅為傳統墓地的百分之一,與其占著一塊地,不如回歸自然,化作養分滋養新生命,這其實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虛擬墓地和在線祭掃新形式開始流行起來,AI技術也復原了很多已逝之人的音容笑貌,或許實體墓地并沒什么必要,人死之后無非是一捧黃土,不如在網上留個紀念就好。
近年來出現了很多數字化殯葬服務平臺,用戶可以在平臺上建立一個逝者的數字紀念館,上傳照片、視頻以及逝者的生平介紹,到2024年底全國已經有超過1800萬人使用這類數字殯葬服務,年交易額達到37.6億元。
一位65歲的退休工程師就給自己弄了個網上紀念館,在記者采訪時,老人樂呵呵的表示孩子們什么時候想我了,就可以上去看看我的照片和視頻,還可以留言紀念,這比弄個冷冰冰的墓碑要好得多。
而且這種更為環保的生態殯葬也是國家鼓勵的,這幾年國家和很多地方出臺了鼓勵節地生態安葬的政策,很多城市對海葬、樹葬的家庭提供了補貼,地方政府還對墓地用地進行了嚴格控制,不再批準新的墓地開發項目。
上海對選擇海葬的家庭每戶發放5000元補貼,北京的樹葬和花葬也有相應的補貼政策,這種政策激勵讓很多老年人更愿意選擇環保和經濟的殯葬方式。
不管愿不愿意承認,我們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了,老年群體的增多也讓很多老年人更加注重養老資金的需求,我國老年人的養老金替代率大約只有45%左右,遠低于國際建議的70%。
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的收入大幅下降,生活質量也有所下滑,形勢所迫之下老人們不得不在晚年規劃好自己的財務,優先考慮養老和醫療的開銷才是主流,把大部分積蓄花在買墓地上實在是有些不明智。
結語
傳統殯葬行業是時候發生一些改變了,現在傳統墓地的銷售利潤已經開始下滑,單純依賴賣墓地圈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與其死抱著過去的輝煌不放,不如轉變腦筋開發一些全新的項目。
現在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嘗試拓展業務范圍,推出生前契約、哀傷輔導、生命教育服務,還有企業投資開發了數字殯葬產品,嘗試在網上提供虛擬紀念和在線祭掃服務。
到2030年我國殯葬服務市場的總規模將達到4800億,而傳統墓地銷售的占比將從目前的65%下降到40%左右,數字殯葬和生命服務將成了未來的新增長點。
不管是傳統墓地還是新型殯葬方式,老年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樣化,社會也在朝著更加環保、簡約的方向發展,或許這就是時代進步的標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