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紅
各地高考分數出爐之后,應屆高考生進入志愿填報階段。據媒體報道,日前,一網友在社交平臺聲稱,自己的女兒想報殯葬專業,而自己明確表示反對。然而,讓該網友意外的是,這條擁有17萬閱讀量、一千余條評論的帖子下,多數網友表示支持其女兒的選擇。
“別人的孩子我支持,自己的孩子我反對。”網友的留言,可謂一語道出了殯葬專業“冰火兩重天”的尷尬境地。家長的反對和網友的支持,正是這種矛盾狀況的典型體現,折射出的不僅是代際觀念的沖突,更是社會對死亡議題隱秘偏見的縮影。
一方面,因就業形勢喜人、收入相對較高,殯葬專業日漸“走紅”。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招生辦透露,2025年全國僅招37人,去年錄取線超本科線20分;武漢民政職業學院招生辦工作人員介紹,殯葬專業是本校要求分數最高的特色專業,稱“該專業競爭壓力很大,有很多過了一本線的考生希望報考”。
另一方面,則是社會長期存在的忌諱與偏見依然持續,不少人唯恐避之不及。95后壽衣模特任賽男因職業被親友疏遠,入殮師從業者常隱瞞身份、回避社交,諸如此類的現實困境印證了殯葬行業的被“污名化”處境。之所以不少人會對該行業存有偏見,是因為他們把對死亡的恐懼投射到職業評價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長固然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與時俱進轉變觀念,但如何破除偏見還需要綜合施策,多維度發力。
首先,要為殯葬專業“正名”。殯葬專業的全稱是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這一專業不僅培養從事殯葬服務的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傳播生命文化理念,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的生死觀、重新定義和認識殯葬行業,讓死者實現“逝有所安”。該專業實際教學由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組成,主要課程有殯葬文化、殯儀業務、現代殯儀禮儀、火化技術等,甚至涵蓋周易知識與喪葬花藝,有的學校還將形體、書法等綜合素質課程納入培養體系,具有相當的專業性。
其次,從更深層次審視,認知偏差的根源是生命教育的長期缺位,不少人對死亡的認知仍停留在禁忌層面。對此,亟待推動死亡教育的社會化普及。打破成見,既要為職業正名,更要重構生命觀。從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啟蒙,到高校將生死哲學納入通識課程,再到社區組織殯葬開放日活動,通過多層次教育體系消解對死亡的恐懼。當公眾能平和理性地看待“逝有所安”的民生需求,殯葬從業者才能真正撕下負面評價標簽,成為受人尊重的“生命擺渡人”。
據報道,全國殯葬行業年人才缺口達1萬人,目前全國僅14所院校開設殯葬專業,每年畢業生才1000多人,遠不能滿足殯葬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群眾對“逝有所安”的民生需求。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殯葬行業人才缺口持續擴大。在此背景下,當一些年輕人在生命教育的熏陶下,更愿意將自身的職業追求與社會價值相結合,選擇成為“生命擺渡人”,身邊人不妨多些鼓勵和支持。
隨著殯葬專業錄取線持續走高、行業人才需求旺盛成為不爭的事實,相信舊觀念終將讓位于職業理性。而真正的進步,不僅在于接納一個專業的存在,更在于通過生命教育的補位,讓每個生命的起點與終點都獲得同等的尊重——這既是對殯葬從業者的正名,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