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張慶標
福州市作協會員,閩侯縣福州方言文化研究會首任會長。
△ 配音 | 榕城
(小提示:點擊文中藍色圖標,可跳轉福州話字詞釋義及讀音)
“白丸仔”是福州城鄉居民都十分熟悉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它有著清新的米香、綿長的余味,老人家都認為它可以健胃益脾、滋陰補氣。“ 白丸仔 ”不僅在其制作和煮食上需要一定的技巧,同時還承載著千百年來閩都兒女濃濃的情感。
在沒有電動磨粉機的時代,制作白丸仔的過程相當復雜。首要將糯米洗凈、浸泡一個晚上,用石磨將米磨成漿,然后將米漿倒入一個粉漿袋中去水、瀝干。待袋中之水瀝到一定程度時,再用重物施壓,一般是就地取材,搬來石磨的磨層壓在上面,經過幾個小時的壓榨,米漿就成為了濕米粉。接著用大鍋燒水,待水即將燒開的時候放入適量的濕米粉,并一直攪拌防止其沉底,直至米粉煮成糊狀。濕米粉入鍋的時機一定是要在水即將燒開的時候,否則就容易糊底煮焦。
將煮好的米漿倒入瓷盆,再慢慢加入其余的濕米粉,邊揉搓邊加粉,揉成劑團。揉成劑團的過程中,濕米粉的添加分量只能憑一位巧婦的經驗判斷,軟硬適中才是保證白丸仔能否曬干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劑團太硬,搓成的劑條容易散渣子,劑團太軟,小丸子易變形,也不容易曬干。
接下來就是制作白丸仔的生坯。攫取一小塊劑團,用雙手搓成小指一樣大小的劑條,均勻、快速地拽成一個個小圓柱形的劑丸子,再整整齊齊地擺列在早已準備好的竹篩中,先晾定型,后再曬干。
撕拽小劑丸的過程也十分考驗制作者的技巧,要做到力道適中、眼神精準、手指敏捷。力道適中追求的是小劑丸不變形,每個都是一根圓柱形;眼神精準是要求小劑丸的長短一致、大小相同,擺放在篩子上間隔均勻、無需再次整理;手指敏捷要做到速拽速放,小劑丸不可長時間停留在手上,否則容易變形,影響后面的曬干和煮食。
煮白丸仔也是一門技術活,火候掌握十分關鍵。要等到鍋里的水開始冒氣泡了,才可將白丸仔放入鍋中。水溫太涼放入,丸仔容易散裂、溶化,水溫太高放入,白丸仔容易“過皮”——內里未熟,外皮已糊,即所謂的“夾生”。
閩都傳統習俗中,新娘在婚后第一次煮飯時的“試鼎”環節,就是要求煮兩碗白丸仔奉敬公公和婆婆。為什么新娘子“試鼎”要煮白丸仔呢?大概是因為煮白丸仔“技術難度”高,最能試出新娘操持家務的能力。
此外,在福州地區傳統習俗中,出遠門的子女平安歸來,母親也會去煮一碗白丸子為他們接風。通常的煮法是在白丸仔下鍋的間隙,打開一個鴨蛋攪拌好放在碗底,待丸子煮熟浮起后“連湯帶丸”舀起,迅速放入碗中,瞬間即成一碗芬芳四溢、濃稠適宜的“蛋羹白丸仔”,要甜要咸,孩子自選。孩子美美的吃上一碗“蛋羹白丸仔”,即刻解除舟車勞頓之苦,頓感歸家的幸福與溫馨。
“白丸仔”連讀變音后,還可以理解為是“爸望仔”。我想,愛玩“諧音梗”的福州先民,喜歡講究平安,期冀順遂,總將美好的祈求蘊藏在生活細節之中含蓄地表達。“白丸仔”能成為福州人的餐桌上一個永恒的存在,大概也有這么一層意思吧!
如今,市面上已很少看到手工制作的白丸仔,能夠買得到的大部分是機械制作的類似小湯圓似的“小丸子”了,雖然它帶來了食用的便利,卻沖淡了福州人藏在丸子中的親情與鄉愁。
嘿!兄弟~福州腔調旨在展現使用福州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對福州話的日常表達有故事想說,歡迎投稿fzwbwhb@163.com。我們也想聽一聽你的故事,看看福州城有多少好玩有趣的生活情景。
來源:福州晚報·蘭花圃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