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萬元就能擁有一輛無人配送車,這在幾年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2021年,一輛快遞無人車的價格超過20萬元,如今最低的裸車價已降至1.68萬元。
2024年,中國快遞業務量突破1750億件,日均4.8億件。在龐大的快遞網絡中,末端配送的成本占比高達60%。隨著行業內卷的加劇,快遞企業單票利潤僅為0.05元-0.25元之間。
伴隨無人車價格不斷下探,末端網點的“降本革命”已至爆發前夜。
價格相差不大如何選
無人車價格“跳水”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公司為了擴大規模,大幅度壓低價格;另一方面則是技術迭代。比如早期無人車因采用昂貴的激光雷達導致成本高企,而如今技術路線已轉向“視覺為主、激光雷達為輔”。
華研交運研報數據顯示,新石器采用1顆旋轉式激光雷達搭配12個相機,速騰聚創的激光雷達單價從2021年的1萬元降至2024年的2600元,降幅達74%。同時,動力電池價格近八年下跌68%,2024年跌幅高達20%。
另外,無人車企業將服務費與車輛分開定價,采用月付的方式也進一步降低了購車成本。
與此同時,無人配送車的產能也在這兩年明顯提高。比如新石器自營工廠實現了10分鐘下線一輛車的智造能力,客戶從下單到用車最快只需7天。而九識的自貢生產基地今年4月正式投產,計劃產能為3000輛每年,五年內完建后,基地產能將陸續達到每年10萬輛。
目前來看,無人車降價的主要原因為競爭激烈,但行業整體存在技術迭代不明顯和設計趨向同質化等情況,還沒有哪一家完全脫穎而出。
不過,已有快遞網點嘗到無人車帶來的甜頭。一位加盟商算了一筆經濟賬:一臺九識E6裸車價格是1.98萬元,每月FSD(完全自動駕駛)服務費用1800元,按照五年使用計算總費用是12.78萬元,平均每個月的成本約2130元。
這個成本很顯然大幅低于一個勞動力成本。而無人車更深層的價值在于靈活調度,“人工司機不可能隨時待命,需要裝滿車才能發貨,而且一天只有固定幾趟,但這臺無人車可以實現隨時、隨地、高頻次配送”。
一家快遞企業負責人表示,通過對比實際落地價格來看,各家差距并不大,讓網點決定下單的關鍵原因:在于品牌在當地是否有服務商,一旦車輛遇到問題可以在當地直接更換零件。至于能否大規模使用,目前最擔心的還是路權。
行業尚處“爆發前夜”
盡管價格戰火熱,但從產業本身來說,量產爆發,還需要一個點火者。華泰證券測算,僅快遞網點到驛站這一細分場景,預計無人車潛在市場空間為366億元。
順豐作為快遞龍頭,率先在行業投用車,被認為是行業商業化開啟的標志性事件。2023年為百臺規模,2024年進一步招標到千臺量級,預計2025年無人車規模將擴至8000輛。今年4月,中通快遞與新石器展開合作,計劃未來落地10000臺無人車。
不過,要想進一步大規模商用,無人車配送仍需翻越路權、成本、安全等多座“大山”。
從行業監管來看,目前尚無中央層面的產品準入和認證,都是以地方路權為中心,各地制定了自己的管理辦法,做測試驗證。這意味著每落地一城,需要單獨申請牌照。現在業內公司,都是以類似地推的方式進行“攻城略地”,頭部企業普遍都落地百城以上。
雖然如此,有行業人士樂觀表示,預計3年左右或將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標準規范。而且,對于頭部公司來說,目前的市場空間已經足夠短期迅速上量了。
菜鳥無人車總經理李強表示,除了快遞場景之外,中國的城市配送領域大概有超過1000萬臺車(如小卡、微卡、輕卡),每年還有100萬臺的增量市場。無論是有替換需求的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都是無人配送車的潛在市場。
對于無人配送產業鏈來說,除了域控制器、激光雷達等必備自動駕駛硬件外,如何做到量產一致性、安全性,用車規級的智能駕駛硬件打造車規級的無人車,還有一定的距離。
那么,無人車距離大規模普及還有多遠?一方面取決于智能技術進步與安全性能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則是各地路權的保障問題。當然對于快遞企業來說,誰能率先探索出一條與無人車融合降本的有效途徑,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有利身位。
來源 | 每日經濟新聞 21世紀經濟報道 億豹網
作者 | 《快遞觀察家》整理編輯
版式 | 麥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