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來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近50條內容被擴充和修訂。(相關鏈接:)
新修訂的科普法凝練過往經驗,并上升為國家意志,對全面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科普時報》開設專欄邀請專家深入解讀科普法,本號特開設“解讀科普法”專欄轉載系列稿。
解讀人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 張忠德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第四章 科普活動
第三十九條 國家加強科普工作人員培訓和交流,提升科普工作人員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建立專業化科普工作人員隊伍。
案例
大灣區科普“玩”出大花樣
圖源: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
2018年,廣東省科技廳牽頭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普聯盟,整合三地科普資源,建立共享平臺,定期舉辦科普嘉年華、講解大賽等活動,并開展聯合培訓,提升科普人才專業素養。截至2024年,聯盟已吸納超100家成員單位,精心策劃并組織了數百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覆蓋千萬人次。這些活動不僅有效促進了大灣區科普資源的共享與流通,也極大地推動了科普人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大灣區科普事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普工作對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科普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普工作人員的能力和素質。因此,國家通過加強科普工作人員的培訓和交流,旨在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科普工作人員隊伍,為科普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國家加強科普工作人員能力培訓和交流。國家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將科普工作人員能力建設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彰顯了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的堅定決心。例如,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定期舉辦全國性的科普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面向全國各省市的科技館工作人員、科普志愿者、基層科普工作者等,邀請科普領域的專家學者、資深從業者授課。內容涵蓋科普展覽策劃、新媒體科普傳播技巧、科普活動組織實施等多方面,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結合,讓科普工作者掌握前沿知識與實用技能,提升業務水平。
提升科普工作人員科學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必須聚焦于其核心能力的提升。高素質的工作人員是保障科普內容科學性、準確性與權威性的根本,這對向公眾精準傳遞科普信息意義重大。同時,業務水平高的科普工作者,能策劃并開展更具吸引力、實效性的科普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妙趣橫生,還能極大提升公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切實保證科普工作的成效。
為強化科普工作人員能力,可通過多元途徑實現。比如分享科學前沿動態,開展線上線下科學講座與研討會,組織科普實踐活動,以及在高校開設科普工作培訓課程等。另外,制定并完善科普人才政策也極為關鍵,這能為科普工作者營造積極、開放且行之有效的政策環境。為激勵科普工作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與業務水平,我們應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
舉辦科普作品大賽與科普成果申報活動,針對脫穎而出的優秀作品、成果,以及背后貢獻突出的科普工作人員,給予全方位的表彰與獎勵。一方面,設立極具含金量的科普專項獎項,對他們的卓越表現予以公開褒獎;另一方面,將其納入職稱評定體系,讓這些努力在職業晉升層面得到切實認可。這類舉措意義非凡,它為科普工作人員搭建起清晰的晉升階梯,鋪就職業發展的光明大道,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從宏觀視角看,也極大地推動科普事業持續向前、不斷創新,讓科普工作在社會各界收獲更多關注,進一步提升科普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在全社會營造熱愛科學、傳播科學的濃厚氛圍。
建立專業化科普工作人員隊伍。應重視科普人才培養工作以及科普工作人員隊伍的建設,推動建立跨領域科普合作機制與平臺,促進不同領域科普人才的交流合作,積極整合如醫療機構、科研機構、高校等各類科普人才資源,選拔具備扎實科學知識、良好溝通能力和創新思維的人才構建團隊,打造知識全面、基礎扎實科普人才梯隊,為科普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來源:科普時報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