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已至,濕熱交蒸,養生防病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科學防護可化“危”為“機”。
7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多位專家圍繞“伏天曬背”“肝病調理”“防暑降溫”“伊蚊叮咬”等熱點話題,為公眾送上一份貼心的“健康錦囊”。
曬背有講究——
大暑季節,氣候炎熱,是“養陽”的好時節,“養陽”方法層出不窮,曬背是其中之一。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張振鵬提醒,曬背雖有益,但并非人人適合。體質弱、高齡、皮膚對紫外線過敏者,陽氣偏盛或陰虛陽亢體質人群,以及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疾病的人群,曬背后易上火,應避免。
哪些人適合“伏天曬背”?張振鵬說,對于平日表現為畏寒怕風、怕涼的虛寒體質者可適當曬背,但需注意選擇合適的天氣和時間段,避免在天氣炎熱、陽光直射的情況下久曬;掌握好曬背時長和頻次,先從5至10分鐘開始嘗試,慢慢適應后可逐步增加至每次15至30分鐘,每周2至3次即可;曬后避免直接洗冷水澡,也不要直接吹風扇、空調冷風或進入溫差大的空調房,讓體溫自然恢復;曬背后應及時補充水分,避免喝冰飲。
護肝需辨證——
天氣炎熱,人們火氣易旺,易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煩躁易怒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
“肝病患者可根據癥狀辨證養生,養肝護肝。”張振鵬建議,平素口苦、心煩、目赤頭痛、易發火者,可用梔子、荷葉等沖服清肝飲;平素心煩不安、胸脅脹悶者,可取玫瑰花、白梅花等沖服花麥茶,疏肝理氣;平素食欲不振、容易腹瀉、疲勞者,可取茯苓、山藥沖服健脾茶。還可以采用中醫“冬病夏治”的穴位貼敷,起到疏肝實脾、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王琦提醒,改善熬夜等生活方式、盡量避免飲酒等致病因素,是保護肝臟健康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健康人群沒有必要為“預防”肝損傷而服用“護肝”類藥物。
科學防中暑——
高溫天氣下,外賣員、快遞員等戶外工作者中暑風險較高。如何科學預防中暑?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研究員李樹強建議戶外工作者做到三個“主動”預防中暑:主動防護,包括穿戴防曬裝備;主動休息,盡量避開高溫時段、增加休息頻率和時間、休息時到陰涼通風的地方、保證充足的睡眠和營養;主動補水,要少量多次,保持水分和電解質平衡。
出現中暑癥狀怎么辦?專家建議,如果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等先兆中暑癥狀,要及時到陰涼通風的地方安靜休息,補充水分和鹽分;在先兆中暑的基礎上出現面色潮紅、大量出汗、脈搏加速等中暑表現,要立即使用冰袋等物理降溫并及時補液;如果癥狀繼續加重,要及時到醫院治療,避免發展成重癥中暑。
警惕基孔肯雅熱——
近期,我國南方個別城市發生基孔肯雅熱輸入疫情并引發本地傳播。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段蕾蕾表示,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沒有人傳人跡象。臨床表現為發熱、關節痛等。有疫情的地方要迅速開展滅蚊行動,降低蚊媒密度。
個人如何做好防護?段蕾蕾建議,白天外出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如果有裸露的皮膚要涂抹含避蚊胺和避蚊酯的驅蚊產品來驅蚊,避免在樹蔭和草叢等蚊蟲密集的地方長時間停留;家中要安裝紗門和紗窗,晚上睡覺時要使用蚊帳,必要時要配合電蚊拍和蚊香液滅蚊。
“個人如果出現高熱、關節劇痛、皮疹的情況,尤其是有蚊蟲叮咬史或疫區旅居史者,要立即就醫治療。”段蕾蕾提醒。
謹慎防溺水——
暑假期間,很多人喜歡到海邊、河邊游玩。兒童和青少年如何防溺水?
段蕾蕾提醒,家長應帶孩子在有資質、有救生員、可游泳的區域游泳或玩水;參加乘船、漂流等水上娛樂項目時,應全程正確穿著救生衣;教育和告誡孩子不可單獨或擅自與他人結伴去游泳或玩水,不可去溝渠、池塘、水庫、江河、湖泊等設置的非游泳區域;家長應學會應急救援和心肺復蘇技能。
從中醫養生到疾病防治,從防暑降溫到暑期旅游……科學知識與實際行動的結合,是應對暑熱挑戰的“金鑰匙”。
國家衛生健康委呼吁公眾關注權威信息,踐行健康生活方式,讓科學為夏日健康保駕護航。
策劃:陳芳
記者:李恒
統籌:吳晶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