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6月26日,青島。上合防長會現場,九國代表準備簽字那會兒,印度防長辛格突然起身走人了。
這下全場都懵了。你說氣人不氣人,這已經是印度第三次在重要場合耍這套了,其他成員國是真憋不住火了。
上合這回要怎么收拾這個局面?中方準備拉的新班子,名單上都有誰?
作者:含
一人攪局九國怒
說起印度這次拒簽,那可真是把大家伙兒都給惹毛了。
事情是這樣的,青島會議上,印度防長辛格非要把巴基斯坦的事兒扯進來,其他九個國家都不干。咱們都知道,上合開會是為了聊大家關心的安全問題,不是給哪個國家吵架提供舞臺的。
辛格這家伙倒好,一上來就要求在聯合聲明里加上譴責"恐怖主義"的內容,明擺著就是沖著巴基斯坦去的。
你說這叫什么事兒?十個國家坐一桌吃飯,一個人非要點自己愛吃的菜,還不讓別人動筷子。
可印度就是擰巴,非要讓大家伙兒給它的立場背書。中國、俄羅斯、伊朗這些老伙計們一看就明白,這是想把雙邊矛盾塞進多邊合作里頭。
大家心里都有數,上合組織講的是"協商對話、共同安全",不是哪個國家的出氣筒。
結果呢?一個人唱反調,九個國家干瞪眼,聯合聲明就這么黃了。印度防長還挺得意,回國后各種媒體造勢,說是維護了"國家尊嚴"。國內民調顯示,莫迪的支持率因此還上升了12個百分點。
但國際上可就不是這么回事了。俄羅斯防長會后直接表態,"個別國家的單方面訴求不應綁架集體利益"。伊朗方面更是毫不客氣,暗示"某些成員的表現令人失望"。
這事兒吧,表面看是程序問題,實際上暴露的是更深層的麻煩。印度這是把外交當成了內政秀場,為了國內政治需要,不惜犧牲國際信譽。
規則之變在路上
麻煩就麻煩在,現在的規矩太容易被人鉆空子了。
上合一直講究"大家商量著來",所有決定都得全票通過。這話聽著挺民主,可實際操作起來就成了一個人說不行,所有人都得停。就像一群人要去旅游,九個人都想去海邊,一個人非要爬山,結果誰也去不成。
印度這幾年就是抓住這個漏洞,在金磚峰會上反對共同貨幣,在上合會議上拒絕"一帶一路"倡議,現在又來這一出。每次都是同樣的套路:先參會,再攪局,最后拒簽。
現在組織內部已經開始琢磨換套玩法了。比如說,多數人同意就行,不用非得全票。具體方案是這樣的:當80%以上成員國達成一致時,決議就可以通過,反對方可以選擇不參與,但不能阻止其他人推進合作。
還有個更狠的招,叫"建設性缺席"機制。說白了就是,你不想玩可以,但別攔著別人玩。這就像打麻將,你不想打了可以走,但不能掀桌子。
甚至還有人提議搞"分層合作",核心成員先干起來,其他人愿意跟就跟。這招最絕,相當于在大群里又建了個小群,重要的事兒在小群里商量,大群就是個擺設。
俄羅斯外交部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私下表示,"協商一致原則不應成為個別國家的特權工具"。這話說得夠直白了,明擺著就是在說印度。
規矩改起來需要時間,但中方這邊已經開始行動了。與其在原地打轉,不如另開新局。
新平臺已上線
6月19日昆明,中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三家坐下來聊了聊。
這次會面可不是走過場。三方敲定了睦鄰友好、平等互信、開放包容、共謀發展、合作共贏這五大原則,還制定了具體的合作計劃。你看這五個詞,每一個都像是在回應印度那套"我說了算"的霸道做法。
中巴經濟走廊要和孟加拉的港口對接,瓜達爾港和吉大港之間要打通物流,工業園區、光伏電站這些實打實的項目都在推進。不像某些國家,開會就是吵架,散會就是威脅,這邊是真刀真槍干實事。
更關鍵的是,這個新平臺還向其他國家敞開大門。中方明確表示,"歡迎所有愿意平等合作的南亞國家加入"。這話說得藝術,但潛臺詞很明確:只要你不來攪局,大門隨時敞開。
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尼泊爾、阿富汗,這幾個國家基本都表態要加入。你看這名單,都是之前被印度管得比較嚴的。斯里蘭卡正在和中國重啟科倫坡港口城項目,馬爾代夫已經要求印度撤軍,尼泊爾希望通過中巴鐵路打通南北通道。
現在有了新選擇,誰還愿意繼續受氣?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直接表態,"我們需要的是合作伙伴,不是監護人"。這話說得夠狠,明顯就是在懟印度。
甚至連緬甸、不丹、老撾都在觀望,考慮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消息人士透露,中方還為伊朗、土耳其等上合成員預留了"雙重身份"空間,讓它們既能在上合發揮作用,又能在新機制中獲得更大話語權。
這套新機制一旦成型,南亞的格局可就要變天了。從"印度中心"變成"多中心",從"單一主導"變成"平等合作"。
格局重構進行時
變天這事兒,其實早有苗頭。
印度這些年在國際場合的表現,說難聽點就是想當老大又不愿意負責任。在金磚搞事,在上合添亂,連自己后院的小國都開始反彈了。馬爾代夫直接要求印度撤軍,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就像家里的老大哥總是欺負弟弟妹妹,時間長了,弟弟妹妹也會聯合起來反抗。
印度的外交信譽就像股票一樣,一直在跌。從聯合國代表團缺席預備磋商,到多邊談判頻頻拒簽,再到單方面抵制重要倡議,這些行為已經讓其他國家對印度的可靠性產生了嚴重懷疑。
你看中方的做法,搭臺子、談項目、搞合作,實實在在給各國帶來好處。今年5月,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簽署18億美元鋰礦開發協議,與烏茲別克斯坦達成天然氣長期輸送協議。伊朗更是宣布,石油出口停止接受盧比結算,只認黃金和人民幣。
印度呢?動不動就是威脅、施壓、控制,這兩種路子的差別,明眼人一看就懂。一個是給蛋糕做大,一個是搶蛋糕分配權。
更要命的是,印度國內的決策機制也出了問題。外交部和財政部在重大問題上經常打架,內部協調薄弱。當外交不再基于專業判斷,而成為政治動員的工具,其穩定性就開始動搖了。
現在的局面很清楚,誰能給大家帶來實惠,大家就跟誰走。中方構建的這套"中亞—南亞資源走廊",正在繞過印度重塑區域網絡。從鋰礦開發到天然氣輸送,從港口建設到工業園區,一個不依賴印度的合作體系正在成型。
印度要是再不改改這套做派,恐怕連"區域大國"這個頭銜都保不住了。從"南亞領頭羊"淪為"區域攪局者",這個角色轉換來得比預想的要快。
結語
這場上合風波,表面上是外交程序之爭,骨子里是兩種合作理念的碰撞。印度那套"我說了算"的老路子,碰上了新時代的"大家一起干"。
說白了,當外交成了內政秀場,國際信譽就得往下掉。中方這次"另起爐灶",與其說是被逼無奈,不如說是順勢而為。在這個多極化的時代,合作的門永遠為真心合作者敞開,攪局者只會被歷史邊緣化。
面對印度的持續攪局,你覺得是該繼續包容還是果斷切割?
參考資料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