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老城各大家族家廟(一)
張澤武整理
洛寧縣老城為千年古城,唐宋以來為永寧縣治所在地,有1600多年建城史,世稱“書城”。洛寧縣老城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眾多。自古以來,有許多名門望族遷居于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在此留下了許多大宅院,以及與姓氏有關的地名。二十多年來,我做了初步調查,在采訪張氏文化的同時,對洛寧縣老城與姓氏有關的地名以及家廟、祠堂,也做了初步探討分析,歸納整理于后,由于年代久遠,多種說法并存,請知情者補充完善;若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祠堂,是存放家族亡故先祖牌位、舉行家族內各種儀式或處理家族事務的場所。
家廟即儒教為祖先立的廟,屬于中國儒教徒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上古叫宗廟, 唐 朝始創私廟, 宋 改為家廟。 宋 趙彥衛 《云麓漫鈔》卷二:“ 文潞公作家廟,求得唐杜岐公舊址。”
宗祠,又稱宗廟、祖祠、祠堂、家廟,是同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
宗祠是儒教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事務活動的地方。“祠堂”一名最早出現于漢代,從秦漢到北宋,有資格建祠堂的不是王公貴族,就是士大夫官員,民間不得立祠。南宋時,理學家朱熹著《家禮》立祠堂之制,創制祠堂以敬祖,民間祠堂已有所發展。
祠堂的建筑,大多講究風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將舊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時,往往先建祠堂。
明代頒布《圣諭六條》,要求百姓“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弟”,并逐漸放寬了民間立祠的限制。民間宗祠真正合法化的契機是明嘉靖年間的“推恩令”,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禮部尚書夏言奏請嘉靖帝“推恩”放寬官民祭祖規定,獲得批準,史稱“推恩令”,也被視為對民間敬祖立廟的承認。祠堂才逐漸走向民間,成為各姓族人敬祖議事、教育族人、弘揚社會價值觀的場所。
據清初《光澤縣志》載,當地“從前各族宗祠無幾,近數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鄉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賢,頗有追遠睦族遺意。”
在明代,洛寧縣境內宗祠較少,至清代中期以后,洛寧縣各大家族紛紛建立宗祠,尊族敬宗,追遠睦族。
在明代,永寧縣城只有一座祠堂,那就是張中丞祠。其余祠堂和家廟都是清初以后所建。
在明清時期,洛寧老城各大家族的祠堂、家廟共有九座,分別是:張中丞祠、鎖公祠、金氏祠堂、趙氏祠堂、吳氏家廟、金氏家廟、梅氏家廟、王氏家廟和孟氏家廟等。
1.【張中丞祠】
張中丞祠在今洛寧老城西門內西大街北側,原洛寧縣文化館院內。解放后被洛寧縣政府征用,為洛寧縣文化館所在地。1954年被拆毀。
張中丞祠是明朝崇禎十年永寧縣知縣劉鴻業為張論所建的祠堂,張氏家族有兩名世襲奉祀生員,專門負責張中丞祠的祭祀有關事務。永寧縣知縣劉鴻業撰寫《都御史張公祠記》。明崇禎十三年城陷,張中丞祠被燒毀。清順治九年,永寧縣知縣程萬善重修。順治十三年,永寧縣知縣章平事撰寫《都御史張公祠記》。1964年,在“除四舊”運動中,這兩座明清時期巨碑被砸毀。
據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二“ 建置 祠”記載:
“張中丞祠 舊府志:在永寧縣西門,祀明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撫張論。舊志:祟禎十年知縣劉鴻業請立祠,十三年城陷毀于火。順治九年,知縣程萬善重修。”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卷八
都御史張公祠記
劉鴻業
夫經文緯武,是日真儒;急病讓夷①,斯云達節,空疏誤世。終慚六藝之稱;拳勇無成,究屬一人之敵。是以樹無前之烈,必藉智名勇功,辟非常之原,允資英謀雄斷。所為②勛在社稷,德被鄉邦,作一代之宗臣,崇千秋之祀典,則我中丞張公其人也。維公豐偉魁梧,敦大嚴重,金門鍾其秀氣,元滬表其清標。經術醇深,先輩交相引重;文章爾雅,后賢多所裁成。始自大行,擢登柱史,皂囊白簡,人謂鳳鳴朝陽;繡衣豸冠,屢見虎爭殿上。
天啟中,釁起蠶叢,氛迷魚腹。盜竊名字,幾同李特之披猖;割據方州,有甚雍闿之慮逆。鉦鼓沸錦江之水,旌旗蔽玉壘之云。公以巡方之役,兼視師之奇爾,乃請九重之帑藏,總七萃之貔貅”、犒士祃旗”),陳師鞫旅,按劍而瘡痍盡起,援枹而勇怯齊應,大破群丑,遂復全疆。迨公奏凱還朝,聞喪歸里,賊乃乘我備之單疏,糾水西之遺孽,進窺蜀永,擾動西南。天子于是授公節鉞之權,畀以封疆之任。公謂:以逆犯順,是賊夭亡之期;用寡擊眾,乃我成功之日,蜂氣朝乘,儼臨淮之壁壘;銳師齊進,識順昌之旗幟。風馳霆擊,魚爛土崩,梟彼二渠之首(謂奢崇明、安邦彥川黔土司倡亂者),覆其十萬之眾。孔明瀘水之師,竟收功于五月;安石淮淝之戰,果告捷于八千。海內始知我永之有人,朝廷益嘉公功為第一。
比公甫解疆場之任,將尋泉石之盟屬,寇軼中原,禍延永邑。井堙木刊,痛孤城之垂陷;烽舉燧燔,悲外援之斷絕。公盡散家產,召募死士,枕戈待旦,速沮兇鋒,擐甲乘陴,屢殲丑類。墨守彌堅,等盱眙之將吏;黃巾自潰,識皇甫之威名,邑以解嚴,人有攸底,公積勞瘁,遂捐館舍,可謂以身勤民,至死不變者矣。昔韋南平久鎮西川,張益州再靖蜀畔,皆能垂名竹帛,著績旗常,然止耆定于邊陲,未必敉寧于邑里。公文武兼資,智勇輻輳,中外倚重,勛伐爛焉,故能以造蜀者造永,且以保國者保鄉,矯矯乎其卓冠一代,而彪炳千秋,豈虛也哉。
公諱論,字建白,號葆一,萬歷庚戌進士,仕至四川督撫,邑之德里村人。蜀人既祠公名宦,郡邑亦崇祀鄉賢,邑人荷公再造,謀建專祀,用深崇報之思,弗替丞嘗之典。僉走請于理臺盧公象升,撫臺常公道立,按臺劉公令譽,下余小子董其事,不疾不徐,因民之愿,廟貌有赫,祀事孔明,爰勒碑銘,傳諸永久。英魂如在,時游桑梓之邦;靈爽長存,即表粉榆”之社。銘曰:鋒灌少文,隋陸無武,軍國異容,夷險安睹。烈烈張公,折沖樽俎,起家經術,建牙開府,始繇星使,晉持繡斧。時維逆梁,稱兵肆侮,進逼錦城,至于江滸。
公也視師,左桴右鼓,殲渠獲丑,復我疆宇。公當在蜀,羌、鬃率從,殆公還朝,名高景鐘。洎乎讀禮,盜孽恣兇,糾合水西,進窺我墉,峰屯蟻聚,四面環攻,公秉節鉞,再奏膚功。有羆有虎,如雷如風,八千克敵,與淝水同,孫盧授首,方虎書墉。比解戎機,拂衣歸里,西土既寧,中州寇起,岌岌孤城,一時風靡。公傾厥家,散金募士,九攻雖迫,一劍自矢,馘斬屢聞?賊跡旋徙。我井我閭,綏我婦子,盡瘁維公,遂乘箕尾”。公身雖歿,公邑獲全,維此邑人,涕泗載言。公功在民,公神在天,請建專祠,祝史告虔。堂皇翼翼,寢成孔安,廊廡攸飭,庖福備焉。潔我粢盛,烝我牲拴以陰以陽,水滴山顏。風馬云并,往來其間,明德馨香,垂千萬年。
張中丞傳
詹鐘玉
公諱論:字建白。永寧人。萬歷庚戌進士,授行人,尋擢陜西道御史。剛直不阿,論列不避權貴,熹廟改元,逆珰”魏忠賢威福自恣,公抗疏陳時政,有“大吏尾不掉,倚內豎”語,舉朝盡為公危。秋八月命巡按四川,時土酋奢崇明素蓄逆謀,至是據重慶以叛,墮名城四十有七,乘勢圍成都,盜竊名號,僭稱大梁,全蜀震動。公聞變飛馳,與撫臣朱公燮元謀調兵請帑,陳師鞠旅,刻期進討。時賊鋒銳甚,我兵框怯,久祃”于錦江,鼓聲不振。公大憤怒,按劍誓師,親援桴鼓之,大破賊于瀘敘間,克重慶,擒樊龍等三十余人,崇明敗走水西,盡復故地,復拓疆土二千余里。捷聞晉公大理左丞,復量移通政右,以忤魏珰意,蜀功七年不敘。
未幾,丁母憂歸。崇禎嗣位,錄公功,增秩二,蔭金吾世職一,賚白金文綺有差。既而奢酉復結連水西,窺蜀逼永寧州,西南復大震。上用廷臣議,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起公田間,命往撫蜀。公聞命即日就道,抵夔州,簡精銳,得八千人,檄總兵官侯良柱將之,責其海子峒失律狀,亟令圖功自贖。密授方略于監軍道劉可訓,激勵將士,懸重賞以購賊首,薄(”賊于五峰山桃紅壩。賊大潰,斬首萬級擒斬奢崇明、安邦彥,時崇禎二年八月十四日也。公上疏報捷,歸功于總督與將士用命而已,不言勞。天子覽奏,詔發三萬金犒師而褒功甚篤。
公感上知遇,益治師搜剿賊黨,擒崇明妻子獻俘,全蜀大定,皆公力也。居無何,以軍中失印上書待罪。朝廷從公請,聽歸。比抵里,流氛薄邑,攻陷數城,圍永寧,公破產募士,誓眾登陴,晝夜不解甲者七閱月,殺傷賊數百人,永圍始解。賊退后,公竟以勞瘁成疾,一夕嘔血卒。所著有《暑涼谷集》若干卷,《前后言兵事疏》二百七十余篇。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卷六
①急病讓夷:讓夷是成語'急病讓夷'的核心表述,指將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的高尚品格。
②所為:這是“所為”最常見的意思,表示某人所做的事情或所采取的行動。所作,所為。
核心釋義
急病讓夷出自《國語·魯語上》'賢者急病而讓夷',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讓夷'行為體現自我犧牲精神。該成語由'急病'(主動承擔難題)與'讓夷'(謙讓他人享易)兩部分構成,反映了中國古代推崇的禮讓美德。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并成功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2024年8月再次當選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