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度的高溫、密閉的車廂、幾百人掙扎在窒息的邊緣,這不是電影場景,而是昨天真實發生的一幕。
一場意外讓正常運行的列車停運了三個小時,列車內的空調也因此停止運行,車廂立馬變成了烤箱,情急之下一名小伙拿起安全錘砸爛了火車玻璃。
事后小伙的義舉也獲得了大家的稱贊,紛紛稱他為英雄,但是最終這名小伙卻被民警帶走,被批評教育了一頓。
7月2日晚,K1373次列車在浙江金華撞上一列貨車,被迫停在了半道上,萬幸車上沒人受傷,但這場事故讓列車斷了電,空調隨之罷工。
當時室外溫度達到了37度,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一節節密閉的車廂迅速變成了一個個巨大的金屬烤箱。
幾百名乘客,就像被丟進烤箱的活物,汗水先是浸濕衣服,在座位上留下濕漉漉的印記,空氣越來越燙,越來越黏。
但是比起高溫,恐慌蔓延得更快,起初是焦躁后來是哀求。
“開開門吧,求你們了!”“給條活路,讓我們喘口氣!”車廂里,央求聲混雜著孩子的哭鬧,此起彼伏,乘客的呼喊幾乎是絕望的。
有人開始出現中暑癥狀,臉色煞白,被列車員攙扶到稍微空曠點的地方,但盡管這樣車門依然緊閉。
面對乘客要開車門通風的請求,列車員幾乎想都沒有想,直接一口回絕,面對列車員的冷酷無情,乘客也開始越來越絕望。
其實站在列車員的角度上,也能理解他們的為難,他們的職責手冊上一定寫滿了各種規章,上面的每一條,都是為了乘客的安全。
規則本是為人服務的,可當遵守規則的代價是讓人承受窒息的痛苦時,這規則是否還值得被墨守?
無論乘客怎么樣哀求,列車員就是不肯開車門,溝通陷入了死循環,就在大家即將絕望的時候,一位年輕的小伙子站了出來。
他再次跟列車員交涉,希望能有緊急措施,但是列車員的回應,依舊是無能為力,眼看車廂里的人一個個倒下,他拿起安全錘,砸向了車窗。
哐當一聲,火車的窗戶被砸碎了,一股夾雜著草木氣息的涼風涌了進來,人們壓抑的情緒瞬間釋放,不知是誰先喊了一聲“英雄!”,緊接著掌聲和叫好聲響成一片。
事后有人分析稱,說小伙子的這個行為在法律上叫緊急避險,是為了避免更大的傷害(生命健康),可以采取造成較小損害(一塊玻璃)的行動。
但是在當時那么緊急的情況下,在那個悶熱的車廂里,根本沒人有時間去想什么法律條文,他們只知道,這個小伙子用最直接的方式救了大家。
隨后就有乘客將這件事情發布在了網絡上,剎那間,小伙子成為了全民英雄,網友們對他幾乎是一邊倒的夸贊,紛紛為他的行為點贊。
有網友表示,在那種情況下,砸窗就是唯一的正確選擇,小伙子做的沒錯,該罰的應該是那些乘務人員,不僅沒有應急方案還差點害了整車的人。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網友謹慎地指出,砸窗有風險,最好還是不要冒險,看到這樣說辭,不少網友在下面跟帖說他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沒有這個小伙子,估計會有更多的人中暑暈倒。
還有網友用當年韓國高中生沉船事件來對比,當時老師也是不讓學生亂動,結果那些聽話的人被困,反倒是那些跳下去的獲救,而這個小伙子就相當于帶著大家跳下了那艘危險的船。
如果沒有這個小伙子,這件事的后果將不堪設想,看到這里,許多網友都想不明白,這件事本來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但是最終卻變成了這樣。
為什么非要等到一個乘客冒著被處罰的風險,用如此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為什么乘務人員不能打開一扇門?
而那個被專業的鐵路系統,在這樣一次算不上頂級的突發事件里,應急能力為何如此脆弱?
到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懶政心態在作祟?還是我們的應急預案根本就沒有把人快被憋死了這種情況考慮進去?
與冰冷的制度相比,后續的處理倒也留下了一絲溫度,砸窗的小伙子被帶走調查后,并未被拘留,只是批評教育,這也算是法理之外尚存人情。
雖然事后鐵路部門道了歉,但是在回應中卻一句都沒有提到那名砸窗的小伙子,或許這種這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回答。
應急預案寫得再完美,如果只是掛在墻上、印在紙上,那它就是死的,它需要被演練被質疑,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進化,變得更有彈性更懂人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