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李蓉 曾琳 楊若曦)
"您說這扇子,古人是搖風納涼,咱今兒個能讓它在水里'畫'出花兒來,您信不信?"7月2日,湘鄉市東臺中學的教室里笑聲掌聲此起彼伏,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紅途尋跡,東山筑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帶來的非遺漆扇體驗課,正以原創相聲表演破冰開場,讓傳統工藝在青春課堂煥發新生機。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學生講解漆扇 彭思語攝)
隨著"說學逗唱"的詼諧演繹,實踐隊員們用生動語言揭開漆扇技藝的神秘面紗。從商周時期的漆藝雛形到明清扇面文化的鼎盛,從傳統朱漆描金技法到現代流體漆藝創新,隊員們通過古今對比講解,帶領同學們穿越千年時光,感知非遺技藝在時代更迭中的傳承密碼。當講到漆扇"一器千工"的制作工藝時,七年級學生李同學忍不住輕叩桌面:"原來一把扇子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古人的智慧太了不起了!"
在精心制作的流程視頻演示后,最令人期待的實操環節正式開啟。"滴漆要像落玉珠,點水需如蜻蜓吻",實踐隊員們手持扇子邊示范邊講解,同學們圍在課桌前屏息凝神觀察。當第一滴彩漆滴入水面,隨著腕間輕轉暈染出流動的紋路時,教室里響起一片驚嘆。"快看我的扇面像銀河!""我這個是漸變的晚霞!"在隊員們手把手指導下,孩子們小心翼翼完成滴漆、旋轉、提扇等步驟,當一柄柄浸滿創意的漆扇破水而出時,年輕的臉龐上寫滿了創造的喜悅。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學生展示漆扇成果 彭思語攝)
"從好奇張望到專注創作,再到舉著作品四處分享,這就是文化傳承最鮮活的模樣!"實踐隊員楊若曦在活動后興奮表示。捧著繪有藍紫漸變圖案的漆扇,張同學難掩興奮:"原以為非遺離我們很遠,沒想到親手就能做出這么美的扇子,我要帶回家給爸媽看!"一旁觀摩的班主任劉老師感慨:"這種沉浸式美育課讓傳統文化從書本走進現實,比任何說教都更觸動心靈。"
據悉,此次"非遺漆扇進校園"活動是實踐團深化文化下鄉的創新舉措。當色彩斑斕的漆扇在課桌間輕輕搖曳,非遺傳承的種子已悄然播撒在鄉村校園。"讓青少年在動手體驗中感知文化魅力,才能讓非遺真正活在當下、傳向未來。"這場跨越千年的工藝對話,正以青春視角書寫著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