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山風,帶著贛南草木的清香,溫柔地拂過江西贛州于都縣羅坳鎮羅坳中心小學的校園。蟬鳴陣陣,為這個夏日譜寫著生動的樂章。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里,南京工程學院研究生志愿隊“彩虹研行”的志愿者們,為孩子們精心準備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與文化盛宴——“流動的彩虹:非遺漆扇體驗課”。這不僅僅是一場色彩的游戲,更是一次連接古老技藝與現代心靈、在動手實踐中推廣普通話、架起溝通橋梁的奇妙旅程。
支教老師向孩子們介紹漆扇
為了讓孩子們安全、盡興地體驗非遺魅力,志愿者們做足了準備:五彩斑斕的漆料、盛滿清水的桶、不同畫風的空白扇面,還有貼心的手套、攪拌棒……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支教老師的用心。我們希望,這小小的漆扇,不僅能成為孩子們觸摸傳統文化、釋放無限想象力的窗口,更能成為練習普通話表達、自信發聲的舞臺。
制作漆扇所需要的材料包展示
活動伊始,支教老師用清晰、標準的普通話,向孩子們介紹了漆扇這一承載著中華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漆樹的特性到髹飾的工藝,從歷史的淵源到審美的意趣,每一個知識點都伴隨著耐心的講解和示范。孩子們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努力理解著這些新鮮詞匯,在支教老師的鼓勵下,孩子們也嘗試用普通話回應著簡單的提問。
支教老師介紹漆扇的制作步驟
在支教老師耐心地引導和手把手的幫助下,孩子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將潔白的扇面輕輕浸入這流動的色彩之中。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傾斜、旋轉、提拉……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在扇面上留下了獨一無二的印記。漆料如同有生命般,在扇面上流淌、滲透、定格。孩子們忍不住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小聲驚嘆:“哇,好漂亮!”“像彩虹一樣!”“老師你看我的!”
孩子們觀察漆料在水中的畫面
孩子們選好漆料顏色后獨自下扇
“推普”的種子,就在這動手實踐的興奮與交流中悄然播撒。 為了完成作品,孩子們需要傾聽老師的普通話指令,需要向同伴或老師請教技巧,制作間隙的討論也自然而然地努力使用著普通話。普通話不再是課本上的任務,而是完成眼前這“神奇魔法”的必需工具。
制作完成后,支教老師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扇面上獨一無二的紋理,鼓勵他們用普通話為作品命名,并大膽講述“扇子里的故事”。有的孩子說這是“彩虹橋”,有的說是“煙雨江南”,還有的說是“會飛的花朵”小小的漆扇,激發了孩子們觀察、聯想和表達的熱情。
煙雨江南漆扇成品圖
彩虹橋漆扇成品圖
這堂特殊的體驗課,帶給孩子們的遠不止一把美麗的漆扇。他們在過程中學會了耐心等待(等待漆料漂浮、扇面干燥),感受了“偶然天成”與“匠心控制”的奇妙平衡。更重要的是,他們親手創造了一份獨一無二的美,并在嘗試用普通話描述它、分享它的過程中,獲得了“我能創造美,我也能說得好”的珍貴自信感。 這份自信,源于指尖的藝術,也根植于語言的賦能。
孩子們展示自己制作的漆扇
漆扇與推普的奇妙結合展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