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電影混戰,《F1:狂飆飛車》在中國內地終究還是沒能火起來,票房大賣的是《侏羅紀世界:重生》。
在北美市場,《F1:狂飆飛車》是當仁不讓的票房寵兒,7月1日單日票房 863萬美元,上映 5 天累計 7259美元,力壓《新?馴龍高手》《地球特派員》等片登頂。
在中國香港,7月3日《F1:狂飆飛車》以16.3萬美元單日票房、上映 8 天累計 244.4萬美元的成績,把《侏羅紀世界:重生》《新?馴龍高手》甩在身后,同樣穩坐第一 。
可到了內地,7月3日暑期檔大盤約為8050萬,《F1:狂飆飛車》綜合票房 719萬僅排第三,被《侏羅紀世界:重生》(4154萬)、《名偵探柯南:獨眼的殘像》(1249萬)壓制,這 “兩冠一亞” 的奇妙落差,藏著不少值得玩味的門道。
能在北美和香港爆火,必然有其過人之處,《F1:狂飆飛車》作為 F1 賽車題材電影,把 “速度與激情” 玩出了新高度。
導演像是把觀眾塞進了賽車座艙,鏡頭跟著賽車在賽道上瘋狂穿梭,引擎轟鳴聲、輪胎摩擦聲從影院音響里炸出來,觀眾能清晰感受到賽車貼地飛行時的震顫。
角色塑造也沒走 “賽車手標配套路”,主角不是傳統意義上的 “天才車手”,而是個曾經因失誤退賽、被輿論釘在恥辱柱上的 “落魄車手”。
主角重新站上賽道,不是為了 “奪冠證明自己” 的俗套劇本,而是想搞清楚當年事故的真相。這種 “揭秘 + 賽車” 的結合,讓影片有了懸疑感,觀眾看賽車時,還得跟著主角抽絲剝繭找線索,比單純的競速片多了層腦力博弈。
口碑方面,豆瓣8.5分、五星好評超41%、位居豆瓣一周口碑電影榜第一,足以說明觀眾對它的認可。
看過的觀眾評價很統一:“賽車戲爽到天靈蓋起飛”“以為是純競速,沒想到劇情這么敢挖F1黑幕”“配角群像太絕,每個角色都有血有肉” 。
口碑發酵,助力該片在北美和香港票房一路飆升,畢竟誰能拒絕一部 “又爽又有深度” 的賽車片呢?
可為啥到了內地,它就只能屈居第三?首先是 “題材水土不服”。F1賽車在國內的大眾普及度,遠不如北美和香港,北美有深厚的賽車文化,中國香港也深受西方汽車文化影響。
對比《侏羅紀世界:重生》的 “恐龍宇宙” 國民度,和《名偵探柯南》從小看到大的 IP 情懷,《F1:狂飆飛車》的題材門檻,把不少路人觀眾攔在了影院外。
其次是 “檔期競爭錯位”。暑期檔里,《侏羅紀世界:重生》靠 “史前巨獸 + 合家歡” 通吃全年齡段,家長愿意帶孩子二刷;《名偵探柯南》憑 “童年回憶 + 推理冒險” 鎖定動漫迷和青少年。
而《F1:狂飆飛車》的核心受眾是賽車愛好者、男性觀眾,受眾面天然較窄。上映 7 天累計1億,看似數據不差,但對比另外兩部 “全民向” 影片,后勁明顯不足。
不過話說回來,《F1:狂飆飛車》能在北美和香港登頂,本身就證明了品質。對于賽車迷和追求刺激觀影體驗的觀眾來說,這部片絕對是暑期檔 “必沖清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