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把那份完整的晚餐留在桌上,
終于明白了什么是愛的傳遞
走進平壤羊角島酒店餐廳那一刻,我就被眼前景象定住了腳步。兩排穿著深藍色套裙的朝鮮姑娘站在門口,臉上掛著訓練有素的微笑,像春天初綻的花苞。她們微微躬身,動作輕盈得如同拂過水面的燕子。后來我才知道,這些二十歲上下的姑娘,都是精挑細選出來服務外賓的"門面"。
我們的晚餐很快擺滿了圓桌:切成薄片的醬豬肉泛著油光,黃澄澄的煎蛋疊成小山,還有各色豆制品和一小碟鮮紅的泡菜。每桌配著一瓶大同江啤酒和一瓶平壤白酒,在柔和的燈光下泛著微光。
"朝鮮菜講究原味,調料用得少,"我們的朝鮮族導游樸小姐輕聲解釋,"蔬菜肉蛋都有,就是水果和奶制品稀罕些。"她說話時,目光掃過鄰座女孩小琳幾乎沒動的餐盤——那里面躺著幾片豬肉、半塊煎蛋和一小撮米飯,在滿桌食物中顯得格外突兀。
"吃不完怎么辦?"小琳有些不安地問。
"沒事,服務員會收拾的。"有人接話,"涉外酒店肯定直接倒掉。"
離席前,我借口去洗手間折返餐廳,卻撞見永生難忘的一幕:那個眉清目秀的服務員背對著門口,正將一個黑色塑料袋輕輕抖開。她纖長的手指小心地撥弄著小琳的餐盤,把每一片肉、每一粒米都收進袋里。動作輕得像在整理珍貴的絲綢,連那半塊冷掉的煎蛋都被仔細收好。最后她把袋口仔細折了三道,悄悄塞進服務臺下的儲物格里。
我的心突然被什么攥緊了。樸導游不知何時站在身后,聲音輕得像嘆息:"她們...家里有老人,或許還有孩子。"
第二天在玉流館用餐時,我刻意觀察著服務員們。當隔壁桌的外國游客留下幾乎完整的炸明太魚離開后,一位圓臉服務員快步上前。她沒有立即清理,而是等所有客人走遠,才迅速用紙巾包起魚塊,閃電般塞進制服口袋。抬頭時撞上我的目光,她臉頰瞬間飛紅,眼中卻閃著如釋重負的光。
"其實她們中午都帶飯盒,"樸導游后來告訴我,"酒店有員工餐,但誰舍得吃?省下來帶回家就是全家的驚喜。"這些姑娘月薪只相當于幾十元人民幣,在涉外場所工作已是讓人羨慕的美差。
真相在參觀小學時徹底擊穿了我。課間孩子們捧著鋁制飯盒蹲在操場吃飯,飯盒里只有白米飯配著幾根咸菜梗。有個小男孩飯盒邊沿粘著粒米飯,他伸出小舌頭仔細舔凈,像對待稀世珍寶。陽光落在他瘦小的肩頭,我突然明白昨夜那袋剩飯的去處——我們漫不經心遺棄的,正是這些孩子碗中視若珍寶的。
當晚我做了個決定。當最后一道石鍋拌飯上桌時,我幾乎沒碰。服務員小金來收盤時,看到幾乎完整的食物愣住了。"能幫我打包嗎?"我遞出準備好的食品袋。她眼睛倏地睜大,手指微微發抖地接過袋子,把飯菜裝得一絲不茍。封口時,一滴淚突然落在她手背上。
"我弟弟...剛考上大學,"她突然用生澀的中文說,"謝謝您。"轉身時她將那個溫熱的包裹緊緊捂在胸口,像抱著整個世界的溫暖。
離開朝鮮前夜,我站在酒店窗前。大同江對岸的居民樓只有零星燈火,突然懂得那些黑色塑料袋的分量——它們裝的不只是食物,是母親省給孩子的蛋白質,是女兒孝敬父母的孝心,是這個民族在艱難歲月里守護的體面與尊嚴。
回國后公司聚餐,新來的實習生看著滿桌剩菜直皺眉。"太浪費了吧?"她小聲嘀咕。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中,我起身要了打包盒。當餐盒漸漸裝滿時,眼前又浮現平壤的鋁飯盒、折三道的塑料袋,還有小金含淚的眼睛。
這世間最動人的情書,有時就寫在半碗冷飯里。 當我們在火鍋升騰的熱氣中談笑風生,總有人正將別人遺落的溫飽,化作暗夜里的微光。那微光如此脆弱,卻又如此堅韌——它提醒所有衣食無憂的我們:所謂珍惜,不過是不辜負每一粒米承載的生命之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