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大一統王朝共有11個,分別是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隋、唐、武周、元、明、清。他們的都城分別是咸陽、長安、常安(即西安)、洛陽、洛陽、大興和洛陽(遷都)、長安和洛陽(并立首都)、神都(即洛陽)、北京、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南京和北京(遷都)、北京。
這11個王朝的定都地基本不在統治疆域的中心地帶,甚至可以說有點“偏”,距離游牧民族很近。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外患基本來源于游牧民族。那么都城離邊疆越近、離游牧民族越近,不是就越危險?越容易受到侵擾嗎?
無論漢唐,還是明清,其京城都被烽煙弄得一日三驚過。其實不只這些大一統王朝,像什么北魏、北宋、南宋、后梁等偏居一隅的王朝,所定都城也離邊疆十分近。這時候有人就要問了,這不是自討苦吃、自作自受嗎?
對于明朝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許多明朝愛好者都說這是“天子守國門”,還和崇禎帝吊死煤山的連在一塊,并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贊揚其不屈的民族氣節。
實際上,很多王朝都類似“天子守國門”,并不足以稱奇,因為這是國防軍事的需要。還說以明朝為例,如果不遷都到北京,那北方不到20年就會大亂,再次淪到胡人之手,因為南方人不愿也不會向北方拼命輸血。
只有把政治中心定在北方,通過政治的力量,才能讓南方人出錢又出力地抵御離他們那么遠的游牧民族。
而且從長安到洛陽,再從開封到北京,古代都城隨著時間的變化,大致沿著秦嶺、子午嶺、太行山、燕山這條線遷移。而這條線,又是農耕和游牧的分界線。
有人說,如果定都在地理中心的腹地,那么邊關危急的消息,根本無法及時傳到皇帝和大臣耳中。這樣的話,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大概有兩個,要么給予邊關將領足夠的自主權——財權、出兵權;這是不現實的,因為這就是另類的中央小朝廷了。
要么加設驛站,但受時代的限制,還是會導致出現很大的消息滯后,那么朝廷發向邊關命令也會滯后,命令滯后,各種支援也會滯后,打敗仗后被敵人長驅直入也是正常。
到清朝后期,外患基本被掃清,過去作為防患北方的重要工具長城都被放棄了,可是這也讓清朝統治者喪失了憂患之心和進取之心,只知道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對這個已經開始了的大航海時代看都不看一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