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元璋臨終之前,下了一道密令。
不到七天,葬禮走完流程,十三個出殯隊伍同時出發,誰真誰假沒人知道,真陵在哪兒,也沒人查得清。
洪武三十一年:重病、密令、葬禮前奏
1398年四月初,朱元璋病重,停止早朝。
太醫院每日進奏,有記載說“癥狀忽重忽輕”,到了四月中旬,朝臣停止覲見,南京午門閉上,金水橋以南封鎖。
朱標早亡,儲位由朱允炆繼承,這一點在洪武二十五年就定下,太子之位早就空了三年。
朱允炆年紀小,根基淺,靠的是名義,不靠兵權。
城中知情者少,葬禮籌備只能靠少數核心,太監不掌軍,勛貴不干政,喪事主辦者是皇太孫親信。
這時候,太常寺接到內廷口令,準備喪儀,流程壓縮到一周以內,跟歷代皇帝不同,詔書沒公開,只下發一封指令:“預備出殯。”
錦衣衛奉旨清空朝天宮,陵寢方向不傳一句話。
南京周邊十三條主干道,開始設崗布哨,工部悄悄調運儀仗器具,仵作、輿夫、香燭商販進出密集。
太監趙昶負責內廷指令傳達,只跑不說。
戶部撥銀兩,不登記,兵部配馬車,不簽文,出殯不見棺材,不掛挽聯。
城中所有告示只有一句:“洪武皇帝,寢疾告終”,沒人知道遺詔寫了什么,也沒人敢問。
十三支出殯隊伍,幾乎同時出發。
這事過去幾十年都沒人多說,嘉靖年間,有人在《明實錄》加了注釋:“此葬儀極簡。”
簡不簡沒人在意,問題是這儀仗怎么分得清真假。
每隊儀仗人馬、披掛、車駕樣式全部一致。
南京民間記憶流傳得很快,江南坊間私議說:“真假難辨,惟有天知。”
朱允炆沒回應,錦衣衛盯緊幾位王爺,沒有動靜,出殯第五日,明孝陵關閉。
此后兩百年,沒人能確定,朱元璋究竟葬在哪條路上。
真假車駕:明面葬禮,暗線藏蹤
南京一共有十三道城門,東西南北三面分布。
出殯那天,每個方向同時有鼓樂,敲的是“三緩三緊”節奏,不是尋常百姓喪儀。
每一路車駕都由兩名內侍、一名內官領頭,后面有香爐、紙錢、儒冠僧帽,齊全,鼓號齊響,鼓手穿赭衣,背后繪龍尾,京營部隊調來五千人,押送葬隊。
百姓站路邊看,沒一個敢出聲。
每一路出殯隊伍都在不同時間繞城一周,最終“奔赴孝陵”,可沒人能說清,哪個是真的,城外每個方向都有衣冠冢。
太常寺原本要立神主、建陵寢,報上去沒批。
明孝陵確實建好了,可陵前沒有金水橋、也沒開靈堂,連“神道碑”都后補,直到永樂年間,才補建碑亭與石象生。
南京民間有1幾處傳說點,稱埋有“替陵”。
江寧龍潭、雨花臺、下關、棲霞都有地名傳說,至今難考。
有地方起名叫“走馬墳”、“空冢嶺”、“假陵村”,都是從這場葬禮傳出來的。
朱允炆的反應值得注意,登基后一紙詔書都沒提陵寢問題,即位稱“建文”,但對明孝陵安排沒做進一步處置。
明初制度里,皇帝葬禮不許百姓哭喪、不許開靈棚。
這十三路車駕走得整齊、安靜,回程時每路都有回馬,可回來的只有人,沒車。
明史記載:洪武葬禮,自成體系,未設繼承流程。
也就是說,后面皇帝都不照這個來。
成祖朱棣登基后,親赴明孝陵祭拜,但沒進地宮。
內務府檔案顯示,朱棣年間派過三次巡視陵寢,沒記錄打開墓門。
這也是懸案之一,至今沒有明確記載,誰最后確認了朱元璋的遺體是否入陵。
南京城傳說版本不一,有人說朱允炆怕叔叔朱棣謀逆,故設假陵混淆,也有人說,是朱元璋自己留了這道計謀,為防亂臣賊子。
可無論哪種說法,都找不到史實支撐。
唯一能確定的是:十三支出殯隊伍,走的路線、規模、人員都完全一樣。
錦衣衛的口令里,記了四個字:“散歸無問”,意思是,葬完就散,不查、不追、不答。
執行過程·朱允炆主導葬禮
朱允炆在祖父駕崩后,只用了七天時間就把出殯流程走完,文書沒多發,告示沒貼圖樣,連“安陵詔”都寫得極短。
南京城當時還在禁令期間,連祭拜百姓都不許靠近。
太常寺本應主持全部儀程,只負責了表面流程,禮部人員沒進地宮,也沒見到棺槨。
朱允炆讓內廷太監全程代辦,每一步都有內命,不見公文,這套流程跟《大明會典》中的“皇家葬儀”完全不符。
兵部調動了三百副甲胄,只用于儀仗表演。
鼓樂隊分編十三組,每組路線、節奏、步數嚴格一致,十三個方向,每條路都設有兩支暗哨,一組負責警戒,一組負責封路。
朱允炆下口令,不許“跟棺出城”,也就是說,不許百姓尾隨。
御馬監負責調配所有送葬車輛,棺材都蓋黃綢,不露面。
有文書提到,部分車輛為空車,只運香料和紙幡,走走形式,南京各個車站當日全封,直到夜晚才解封。
史料記載,當天總共有十二名工匠、七名內侍在途中失聯,下落不明。
葬禮沒有祭天,也沒有封爵賞人。
朱允炆只發了一道口令:“禮儀畢,諸臣不得奏議”,意思就是,這場葬禮從頭到尾不接受意見,不準討論。
朝中幾個年老大臣,包括李景隆、梅殷,都被勸在家養病。
南京城的傳言變得更多,有人說葬禮走得太快,有人說那具棺材根本沒有尸體。
還有老百姓說,朱元璋根本沒死,只是假死退位。
錦衣衛在茶館聽見這些話,沒有抓人,只做記錄:“輿情紛然,不辨真偽。”
第二年春,太常寺按例要派員祭陵,禮部官員去了孝陵,只走了前殿,沒有進門。
門口的守陵校尉說:“陵區不設接待”,他們只好立了塊牌,焚香寫表就撤了。
明史《禮志》只記了一句:“洪武大行,葬以成儀,禮制不載。”
這是整個洪武皇帝葬禮里,唯一一段正式的禮文記述。
懸案遺留·陵寢疑云難解
明孝陵一直存在,也確實有帝陵規制。
朱棣登基之后,曾兩次下詔巡視陵區,派的是內務府人員。
兩次巡視都沒有動地宮,只檢視了神道、碑亭、石獸,內務府報告里說了一句:“地宮封固,鑰無留存”,意思是,門封得緊,沒有鑰匙,也沒人進去。
嘉靖年間,有過一次重修,工部派了工匠去整修神道,結果在陵寢東南角,挖出過一截空磚通道。
南京知府趕到現場封閉,當晚就上了奏本。
第二天一早,錦衣衛趕到,撤走全部工匠。修繕終止。
這次事件之后,明廷不再大修孝陵。
《明會典》對孝陵的維護記錄,也戛然而止,從那之后,陵寢除了表面景觀,沒有任何人進去查看。
到了清代,乾隆巡視江南,在御制詩里寫過“明陵深閉夜臺幽”,也是在這基礎上說的。
清朝也沒有打開陵寢,乾隆只祭拜了前殿,沒進墓道。
民國初年,南京軍政機關有人打過孝陵主意。
1928年,南京有人向地方當局申請開挖“疑似帝陵”,地點不在孝陵正門,而在城東龍潭山。
這件事引發爭議。南京教育會發表聲明,稱“有違民族感情”,地方政府駁回申請。
這一次的“疑似陵寢”被稱為“衣冠冢”,現場沒有挖出墓室,只發現若干器皿和空石棺。
1970年代,南京進行大規模基建,在孝陵周邊修建水利溝渠。
工程隊挖出一截斷磚道,部分工人報告“有空響”,即地下有空層。
考古隊到場后未發現墓穴,封回原處,這段資料收錄于地方志,但沒做詳細描述。
到了今天,南京城十三條老路依舊存在,其中有五條,仍有人指為“出殯舊道”。
最常被提及的,是從鐘山到棲霞這一線,民間稱為“帝路”。
也有人說,真陵根本不在城中,是朱元璋早年就選在別處,出殯只是障眼法。
各種版本說法都在流傳。
有的說為了防止盜墓,有的說為了震懾宗室,有的說純屬迷信。
所有說法都有出處,但都找不到確鑿證據,十三支出殯隊伍,依舊無人知道哪一支是真的。
國家目前對明孝陵的保護級別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允許開啟、不許探挖。
有學者曾提出用雷達掃描地宮,方案未通過,也有考古志愿者模擬路線,試圖從細節推斷陵寢位置,仍未有結論。
南京城六百年來一直有句話:“誰知帝寢藏何處,一山十三皆迷蹤。”
這不是謎語,也不是傳說,是檔案里都找不到的事。
參考資料:
1. 《明實錄·太祖實錄》卷132,洪武三十一年四月至五月條
2. 《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第6期:《十三支車駕》專題文獻
3. 《明孝陵考》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