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起兵已近兩年。自北平起兵以來,燕軍先后在河北、山東等地與朝廷軍隊多次交鋒,雖屢次獲勝,但始終未能攻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鎮——濟南。這座位于南北交通要沖的城市,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濟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重要性。它不僅是山東的政治、經濟中心,更是連接南北的咽喉之地。《明史·鐵鉉傳》載:
“濟南若失,燕軍可南下直逼南京;若守,朝廷便能牽制燕軍側翼,維系北方防線。”
對于建文帝而言,守住濟南意味著能夠延緩燕軍的南下步伐,為朝廷調集兵力爭取時間;而對朱棣來說,攻克濟南則是打開南下通道的關鍵一步。
戰前,朝廷任命山東布政使鐵鉉與都指揮使盛庸共同負責濟南防務。鐵鉉雖為文官,但以剛毅果敢著稱,盛庸則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兩人合力整備城防,動員軍民,準備迎擊燕軍。《明史紀事本末·靖難之役》記:
“鉉與庸集兵不足萬人,然士氣可用,軍民同心,誓死守城。”
面對燕軍可能的進攻,鐵鉉下令加固城墻,儲備滾石、檑木等守城器械,并組織百姓參與防御。
適逢朱棣率領的燕軍主力已抵達濟南城下。燕軍兵力約十萬,以騎兵為主,擅長野戰,此前在河北等地多次擊敗朝廷軍隊,士氣正盛。朱棣深知濟南的戰略價值,若能速戰速決攻克此城,將極大提振燕軍士氣,并為南下掃清障礙。然而,他也清楚濟南城防堅固,守軍雖少卻斗志昂揚。戰前,朱棣曾試圖以書信勸降鐵鉉,《明史·鐵鉉傳》載:
“鉉得書,擲之于地,厲聲曰:‘吾受國恩,唯死而已,豈能降賊!’”
這一舉動徹底斷絕了雙方和談的可能,大戰一觸即發。
1400年夏,濟南城迎來最嚴峻的考驗。六月初三,燕軍前鋒抵達城北十里鋪,次日主力完成合圍。朱棣將中軍大帳設在城西北的歷山,居高臨下俯瞰全城。燕軍斥候晝夜巡視,切斷濟南與外界的聯系。城內守軍清點庫存,箭矢存量不足十萬支,火銃火藥僅能維持半月。鐵鉉下令拆毀城內部分民房,梁柱充作滾木,磚石用作城防修補。
六月十二日拂曉,燕軍首次大規模攻城。幾百架投石機同時發射,重達百斤的石彈呼嘯著砸向城墻。西門甕城女墻被擊碎三處,守軍以沙袋緊急填補缺口。巳時,燕軍步兵方陣推進至護城河邊,五千弓弩手輪番仰射壓制城頭。守軍指揮使盛庸親率刀牌手堵住缺口,士卒以長槍攢刺攀爬云梯的敵兵。未時,燕軍鳴金收兵,城墻下遺留七百余具尸體。
六月十五日夜,燕軍嘗試地道戰術。工兵營從東北角潛挖三條地道,意圖爆破城墻。鐵鉉采納老卒建議,沿內城墻根埋設四十口大缸。十八日寅時,值守士兵聽到缸內傳來沉悶的鑿擊聲。守軍立即向聲源處垂直挖掘,發現地道后灌入煮沸的糞水。燕軍三條地道相繼被迫放棄,工兵死傷逾百。
六月二十日,朱棣改變策略。燕軍驅趕城外村民在前,精銳重甲步兵緊隨其后。守軍遲疑間,燕軍敢死隊已架起云梯。鐵鉉下令無差別射擊,城下百姓與燕軍同倒血泊。此戰后,城內箭矢儲備告罄,工匠日夜趕制弩箭,婦女兒童削竹為箭。
六月二十五日,燕軍發動水攻。三萬民夫在城北筑堤,引小清河倒灌城垣。鐵鉉組織軍民以門板、棉被堵塞城門縫隙,同時開挖十二條泄洪溝。七月初三,洪水圍城最深達五尺,但城墻主體未受破壞。燕軍戰馬陷入泥沼,行動受阻。
七月初八,朱棣親臨陣前勸降。鐵鉉命士卒在城樓懸掛洪武帝御容,燕軍火銃不敢輕發。當夜盛庸派死士百人,縋城焚燒燕軍糧倉。火光照亮三十里,燕軍損失糧草五千石。
七月中旬的濟南城已殘破不堪。持續二十日的猛攻使北門防御體系遭受毀滅性打擊:箭樓主體結構坍塌三分之二,僅存的西側立柱搖搖欲墜;城墻出現三處寬度超兩丈的缺口,守軍被迫用拆毀民房的門板、糧車和裹尸布捆綁成臨時屏障。鐵鉉下令征用全城棉被浸水后懸掛于破損城墻外沿,以緩沖投石攻擊。城內存糧銳減至四千石,守軍每日配給降至半升粟米,戰馬盡數宰殺充作軍糧。
燕軍營地同樣陷入絕境。連續七日暴雨使營地淪為沼澤,水深達三尺六寸,士兵被迫在齊腰積水中起居。兵器監簿冊記載:七月初十至十六日,累計報廢弓弦二千七百余副,受潮火藥一萬四千斤。更嚴重的是,營地爆發痢疾,每日病亡者超過兩百人。
七月十七日寅時三刻,燕軍發動總攻。朱棣親臨督戰,投入最后的精銳,由朵顏三衛改編的重甲突擊營。該部全員披掛四十斤重的鐵札甲,配備加厚蒙皮盾。其部伍列陣如下:
第一梯隊:三千重甲兵攜二十架改良云梯(梯級包鐵),配五百名火箭手掩護;
第二梯隊:五千輕步兵攜帶土袋,負責填平護城河殘存區段;
第三梯隊:一萬二千主力配備鉤索、斧鉞等破城器械。
卯時正,燕軍火銃齊鳴。新調集的“大將軍炮”對北城墻展開覆蓋射擊,其中一枚擊穿臨時路障,造成守軍二十七人當場陣亡。辰時,第一梯隊開始沖鋒。守軍將三百罐火油從缺口處傾瀉而下,隨即投下火把。《明實錄》載:“烈焰騰空,賊兵墜梯如雨”,但仍有七百余名重甲兵突破至城墻根部。
慘烈的白刃戰在午時爆發。燕軍第二梯隊踩著堆積如山的尸體直接攀上缺口。守將盛庸親率三百家丁組成敢死隊,持長柄樸刀組成刀陣。兵器監員外郎鄭材的戰陣手記記載:“盛將軍連斬二十一賊,刀口盡卷,易刀再戰”。燕軍參將張玉率精銳突破東側缺口,守軍百戶王真帶領傷兵以身體堵住突破口,全部戰死。
未時二刻,燕軍第三梯隊投入戰斗。朱棣令旗牌官持金鼓督戰,后退者立斬。守軍將儲備的火罐(內裝火藥與鐵片)集中投向主攻方向,爆炸聲持續兩刻鐘。鐵鉉臨時征調的三百名衙役、書生組成補充隊,用削尖的竹竿作為武器。申時,燕軍鳴金收兵,城墻下遺留的兵器鎧甲堆積高度超過五尺,護城河完全被尸體阻塞。
危急之際,鐵鉉親自持劍在缺口處督戰。尤值一提者,當日守軍以鉤索(帶鐵鉤的繩索)拉扯云梯,共破壞燕軍攻城梯十四架。
七月二十日夜,鐵鉉實施精心策劃的詐降計。派使者獻降書,聲稱城內糧盡。朱棣率親衛百騎至西門受降,城門開啟瞬間,隱藏的千斤閘突然墜落,僅差毫厘擊中燕王坐騎。埋伏在甕城的弓弩手隨即放箭,燕王侍衛以人墻掩護撤退。此役燕軍折損二十七名精銳近衛,朱棣本人左臂中箭。
七月末,戰場形勢開始逆轉。朝廷援軍突破德州防線,威脅燕軍后方。濟南城內爆發瘟疫,每日病死百姓逾百,但守軍士氣未墮。鐵鉉下令拆毀寺廟銅像鑄炮,連文廟祭器都熔作彈丸。燕軍持續三個月的圍攻已折損三萬余眾,朱棣召開軍事會議,諸將皆言師老兵疲。
八月初三,燕軍開始有序撤退。為防追擊,朱棣令斷后部隊焚燒沿途村莊。鐵鉉謹慎應對,僅派小股騎兵騷擾,主力固守城池。至八月初九,最后一批燕軍撤離濟南府境,歷時九十七天的濟南保衛戰終告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