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早上4點04分,小暑就踩著熱浪來了。
雖說帶個“小”字,這熱勁可一點不小。
太陽直直曬頭頂,地面熱氣撲人臉,早晚都是蒸籠天。老輩人說“白天小暑把扇丟,晚上小暑熱死牛”,夸張里藏著真道理。此時節,稻子正在灌漿,大豆忙著結莢,棉花也在使勁長個兒。
莊稼喝不夠水,穗子就不飽滿,結莢也會稀稀拉拉。可小暑的雨來得猛,南方多雷雨,北方也常下急雨。
雨水多的地方要防澇,田里積水久了,莊稼根會爛。山區地勢陡,暴雨一來容易沖垮田埂,得提前挖好排水溝。平原地區高溫曬,水分蒸發快,可能鬧伏旱,灌溉得跟上。
玉米拔節期遇上干旱,稈子長不高,以后結棒也受影響。棉花正是開花的時候,缺水蕾鈴會掉落,產量要打折。
老輩人看云識天氣,說“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但現在還得看天氣預報。
曬伏天的習俗別丟,趁晴好曬糧食,防潮又防蟲。家里存的種子、飼料,也要找通風地方攤開,別讓潮氣悶壞了。防暑降溫不能大意,中午11點到4點別在太陽底下干活。
穿棉麻淺色衣服,多喝淡鹽水、綠豆湯,別等渴了才喝水。田邊地頭備點藿香正氣水,頭暈乏力趕緊到陰涼處歇著。有些老輩人用土法子,比如在衣服上別針,說能防中暑,圖個心安也行。
但科學方法更靠譜,防曬衣、遮陽帽該戴就戴,別嫌麻煩。
不同作物脾氣不同,水稻灌漿期遇高溫,田里要深水護苗。大豆結莢時怕澇,下雨后及時清溝,別讓水泡著根。棉花地要中耕松土,既能保墑又能散熱,讓根系喘口氣。
湖區種水稻的鄉親,注意加固田埂,防暴雨沖毀農田。北方種玉米的,趁雨前追點肥,讓稈子長得更壯實。
小暑熱是常態,但極端高溫得警惕,連續三天超35℃,莊稼要遮陽。我個人覺得,老輩人的土法子里藏著智慧,可現在咱得把科學和老經驗合著用。
這時候菜園里的黃瓜、茄子正豐收,摘了趕緊賣,別讓太陽曬蔫了。養家禽的鄉親,雞棚鴨舍要通風,正午別喂食,早晚涼快時多添料。
天氣預報說,未來幾天南方多陣雨,北方高溫持續,各地得對癥下功夫。有人覺得年年小暑都這樣,不用太操心,可莊稼不等人,誤了農時收成就懸。
去年就有鄉親沒及時排水,豆子爛在地里,后悔都來不及。眼下該做的事不少,列個清單記清楚:清溝渠、查灌溉、備防曬、整農具。拿不準的地方,問問村里的農技員,或者看看咱網易號的農技視頻。
小暑到,暑氣升,莊稼人的汗水別白流,提前防范才是硬道理。記住了,田里的活計跟著節氣走,天氣再熱也能穩當收莊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