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藥店貨架上一瓶普普通通的止咳藥,竟然可能與攻克一種頑固的血液癌癥——多發性骨髓瘤——產生聯系?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但它卻真實地發生在頂尖的科學實驗室里。這不僅僅是一個“老藥新用”的驚喜發現,更可能為無數在絕望中掙扎的患者,點亮一盞新的希望之燈。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充滿意外和智慧的醫學故事。
一位“老病號”的困境:不斷復發的“不死的癌癥”
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65歲的王叔叔(化名)是一位退休教師,也是一位與病魔纏斗了近十年的“老兵”。他患上的,正是一種叫做“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
起初,王叔叔只是覺得腰背總是莫名疼痛,渾身乏力,以為是年紀大了骨質疏松,沒太在意。直到一次輕微的摔倒就導致了骨折,去醫院詳查后,才收到了這份沉甸甸的診斷書。
多發性骨髓瘤,很多人可能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簡單來說,它是骨髓里一種叫“漿細胞”的免疫細胞發生了癌變。正常的漿細胞負責生產抗體,保護我們免受感染。而癌變的漿細胞則會瘋狂增殖,像失控的工廠一樣生產大量無用的、劣質的“M蛋白” 。這些壞家伙不僅會擠占正常造血細胞的生存空間,導致貧血、感染,還會侵蝕骨骼,引發劇烈骨痛甚至骨折。
在過去的十年里,醫學的進步確實給王叔叔帶來了希望 。他接受了各種新藥治療,病情也曾一度緩解 。但這種疾病最折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韌性”——它幾乎總是會復發 。每當王叔叔以為可以松一口氣時,癌細胞就如同雨后的野草,再次卷土重來。更糟糕的是,治療本身也可能伴隨著嚴重的副作用,有時甚至讓他難以堅持下去 。
王叔叔的經歷,是千千萬萬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縮影。盡管新藥不斷涌現,但它至今仍是一種無法被徹底治愈的絕癥 。因此,科學家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武器,既能增強現有藥物的療效,又能減輕患者的痛苦 。
而故事的轉折點,就源于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服部豐教授(Yutaka Hattori)和他的研究團隊一次“舊物新用”的奇思妙想。
柳暗花明:一場大海撈針式的藥物篩選
新藥研發是一個漫長且耗資巨大的過程。但科學家們有一條捷徑,叫做“藥物重定位”(Drug Repositioning),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藥新用” 。它的邏輯很簡單:與其從零開始,不如回頭看看那些已經獲批上市、安全性已知的“老朋友”,它們會不會在治療其他疾病上帶給我們驚喜?
本著這個想法,服部教授團隊啟動了一項龐大的篩選計劃。他們建立了一個包含1164種已獲批藥物的“圖書館” ,然后用這些藥物去逐一處理多發性骨髓瘤的癌細胞,看看誰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
這是一項如同大海撈針般的工作。為了確保找到的是真正有潛力的新“選手”,他們設定了幾個嚴格的排除標準:
已經被報道過有抗腫瘤活性的藥物,不要(避免重復研究)。
在日本未獲批準的藥物,不要(考慮未來臨床應用的可行性)。
市場上買不到的藥物,不要(確保藥物的可及性) 。
經過層層篩選,最終,一個出人意料的名字脫穎而出——鹽酸氨溴索(Ambroxol Hydrochloride)。
沒錯,就是那個我們感冒咳嗽時經常會用到的,幫助化痰的止咳藥。
這個發現讓研究人員既驚訝又興奮。他們立即展開了更深入的驗證。結果證實,氨溴索確實能夠抑制多種骨髓瘤細胞系的生長,甚至對從患者身上提取的癌細胞也同樣有效 。進一步的實驗表明,氨溴索是通過啟動細胞的“自殺程序”(即細胞凋亡),來殺死這些癌細胞的 。
一個普通的止咳藥,為何能讓頑固的癌細胞走向滅亡?這背后一定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核心機制:堵死癌細胞的“自救通道”——自噬
要理解氨溴索的抗癌原理,我們得先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細胞生命活動——自噬(Autophagy)。
你可以把“自噬”想象成細胞內部的“家政與資源回收系統” 。細胞在日常運作中會產生很多“垃圾”,比如老化、損傷的細胞器,或者折疊錯誤的劣質蛋白質。自噬的作用,就是把這些垃圾打包,送進一個叫做“溶酶體”的“焚化爐”里分解掉,變廢為寶,為細胞提供新的能量和原料 。
這個系統對維持細胞健康至關重要。但狡猾的癌細胞,尤其是像骨髓瘤細胞這種“蛋白質生產大戶”,卻學會了利用自噬來為自己服務 。它們瘋狂生產的M蛋白其實很多都是殘次品,對細胞自身也有毒性 。于是,它們就開足馬力,利用自噬系統來不斷清理這些內部垃圾,從而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穩定,甚至抵抗化療藥物的攻擊 。
換句話說,自噬,成了癌細胞的一條關鍵“自救通道”。
那么,有沒有可能通過堵死這條通道來餓死、毒死癌細胞呢?這正是許多科學家在探索的方向。
服部教授團隊猜測,氨溴索會不會就是通過干擾自噬系統來起作用的呢?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精巧的實驗來驗證這個想法。
“堵車”信號:他們發現,用氨溴索處理過的癌細胞里,一種叫做LC3-II的蛋白(自噬小體的標志物)和一種叫p62的蛋白(負責搬運垃圾的“卡車”)都顯著增多了。這就像城市交通,如果發現路上堵滿了垃圾車,但垃圾處理廠的垃圾卻沒有增加,那很可能說明,是通往處理廠的道路被堵死了。
確認堵點:為了進一步確認堵點在哪里,他們做了一個“周轉實驗”。他們發現氨溴索抑制的是自噬的后期階段。用一個更形象的比喻:垃圾車(自噬小體)已經把垃圾都裝好了,但在與“焚化爐”(溶酶體)合并的最后一步卡住了 。
眼見為實:最后,他們動用了透射電子顯微鏡,直接“看”到了細胞內部的變化。在氨溴索的作用下,癌細胞內堆積了大量充滿垃圾的“自噬泡”,鐵證如山地證實了自噬后期被抑制的結論 。
至此,謎底揭曉:
氨溴索通過抑制自噬的最后階段,導致癌細胞內部“垃圾成山”,最終因不堪重負而啟動凋亡程序。它不是直接攻擊,而是通過破壞癌細胞的“后勤保障系統”,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巧妙效果
強強聯手:1+1>2的協同效應
在癌癥治療中,單一藥物往往難以取得最佳效果,聯合用藥才是主流策略。于是,研究人員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個問題:氨溴索這位“新兵”,能否與現有的抗骨髓瘤“老將”們協同作戰呢?
他們選擇了三種常用的一線藥物進行測試:
硼替佐米(Bortezomib):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
來那度胺(Lenalidomide):一種免疫調節劑。
帕比司他(Panobinostat):一種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劑 。
實驗結果再次帶來了驚喜。氨溴索與硼替佐米、來那度胺的組合,效果平平,沒有產生協同作用 。然而,當氨溴索與帕比司他相遇時,卻爆發出驚人的協同殺傷力!
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不同的藥物對自噬的影響也不同。研究發現,帕比司他這類HDAC抑制劑,在攻擊癌細胞的同時,會“意外地”激活癌細胞的自噬功能,這反而給了癌細胞一個喘息和抵抗的機會 。
這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劇本”:
帕比司他(主攻手):對癌細胞發起正面攻擊,同時大喊:“快啟動自噬系統來保命!”
氨溴索(神助攻):在旁邊悄悄地切斷了自噬的最后通路,并回應:“抱歉,此路不通。”
這一攻一堵的精妙配合,讓癌細胞的“求生之路”徹底斷絕,從而達到了1+1>2的治療效果。更有趣的是,這種協同作用在一個關鍵的“生存蛋白”MCL-1上得到了體現。帕比司他和氨溴索的組合能非常有效地降解掉這個幫助癌細胞抵抗凋亡的蛋白,從而大大增強了細胞的凋亡水平。這個發現意義重大,它不僅揭示了氨溴索的最佳“戰友”,也為未來設計更有效的聯合治療方案提供了理論依據。
動物實驗的鐵證:抑瘤、減毒雙豐收!
實驗室里的細胞數據固然令人鼓舞,但能否在真實的生命體中起作用,才是關鍵。為此,研究團隊構建了移植了人類骨髓瘤細胞的小鼠模型,來模擬人體的真實情況 。
實驗結果完全印證了之前的發現:
有效抑瘤:單獨使用氨溴索,就能觀察到抑制腫瘤生長的趨勢 。而當氨溴索與帕比司他聯合使用時,效果更是立竿見影,腫瘤的生長被顯著延緩,最終取出的腫瘤重量也明顯更輕。
意外之喜——減輕副作用:帕比司他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副作用——會導致嚴重的腹瀉,這也是很多患者難以耐受的原因 。然而,在聯合治療組的小鼠中,研究人員驚喜地發現,
氨溴索的加入顯著降低了帕比司他引起的腹瀉頻率!同時,小鼠的體重下降也得到了緩解,整體狀態更好 。
這簡直是“意外之喜”!一種藥物在增強主藥療效的同時,還能減輕其副作用,這是所有醫生和患者都夢寐以求的。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氨溴索能夠上調一種叫做SIRT2的蛋白有關,這種蛋白恰好能部分抵消帕比司他對腸道細胞的負面影響。
至此,從細胞到動物,一個完整的證據鏈形成了。氨溴索,這個被我們忽視了多年的止咳老藥,在抗擊多發性骨髓瘤的戰場上,展現出了驚人的潛力。
未來展望: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我們還有多遠?
當然,我們必須保持科學的嚴謹和冷靜。這項研究雖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從實驗室走向真正的臨床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
研究中也提到了一些局限性。比如,在細胞實驗中,要達到理想的抗癌效果,所需的氨溴索濃度非常高。這么大的劑量用在人身上是否安全?
幸運的是,研究人員也給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案。首先,在與帕比司他等藥物聯合使用時,其實并不需要那么高濃度的氨溴索就能起效 。其次,通過靜脈注射或采用新型的高劑量口服方案,是有可能在人體內達到有效治療濃度的 。事實上,已經有研究表明,在其他疾?。ㄈ绺曛x?。┑闹委熤校咳辗脴O高劑量的氨溴索是安全可行的 。
這一切,都需要未來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來最終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回顧整個研究,我們不禁為科學的魅力所折服。一個為了解決“咳嗽咳痰”問題的藥物,在數十年后,竟然有望成為對抗一種頑固癌癥的利器。
服部豐教授和他的團隊,用嚴謹的實驗和創新的思維,為我們揭示了“老藥新用”的巨大潛力。他們的工作不僅為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充滿希望的策略——靶向自噬 ,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對抗疾病的答案,有時就隱藏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角落,等待著有心人去發現。
對于像王叔叔一樣仍在與病魔抗爭的患者而言,每一個這樣的科學突破,都是黑夜中的一道光。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終有一天,多發性骨髓瘤將不再是“不死的癌癥”,而氨溴索的故事,或許只是這場偉大征程中,一個美麗而重要的篇章。
參考資料:Hattori Y, Sugiyama H, Miyashita Y, Shibata S, Okaue T, Matsumoto Y, Yamada T, Yamamoto T, Yamaguchi T, Yamazaki K, Kunieda H, Saya H, Matsushita M. Ambroxol induces myeloma cell death by inhibiting autophagy. Blood Neoplasia. 2025 Apr 3;2(3):100100. doi: 10.1016/j.bneo.2025.100100. PMID: 40575080; PMCID: PMC1219799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