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地質剖面圖是高頻考點,也是難點之一。它綜合考察學生對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地貌演化等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掌握其解讀方法和核心要點至關重要。
一、什么是地質剖面圖?
地質剖面圖是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地質構造(如地層、褶皺、斷層、侵入體等)及其相互關系,按照一定比例尺,沿某一方向(通常是垂直于構造走向的方向)切割并垂直投影到圖紙上形成的圖件。它揭示了地下的地質結構,是理解區域地質歷史和構造運動的關鍵。
二、核心考點和解讀要點
1. 識別基本要素
(1)圖例:最關鍵的第一步!必須仔細看清圖例中各種符號、顏色、線條代表的地層、巖石類型(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地質構造(斷層、褶皺軸)、接觸關系(整合、不整合)、產狀(走向、傾向、傾角)等。
(2)方向:確定剖面線的方向(通常是標注的,如A-B方向),以及方向指示(如箭頭)。
(3)比例尺:判斷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的關系,幫助理解構造規模。
(4)地形線:剖面圖頂部通常有地形線(地表起伏),結合地質構造分析地貌成因(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地層代號與時代:識別不同地層單元的代號(如T、J、K、C等)或文字描述(如石灰巖、砂巖、頁巖),了解其相對或絕對地質年代(通常圖例或題目會給出)。
2. 分析地層關系
(1)地層層序律:正常情況下,“上新下老”(未受構造變動時,上面的地層比下面的地層年輕)。這是判斷地層相對時代的基礎。
(2)整合接觸:連續沉積,地層平行接觸,無時間間斷。反映地殼穩定下沉或緩慢抬升。
(3)不整合接觸
①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地層平行,但中間缺失部分時代地層,有沉積間斷。反映地殼先下降沉積,后平穩抬升遭受剝蝕,再下降沉積。
②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層不平行,呈一定角度相交,中間缺失部分時代地層,有沉積間斷和構造變動(如褶皺)。反映先沉積、后褶皺抬升剝蝕、再下降沉積。
(4)侵入接觸:巖漿巖侵入體(如花崗巖)切穿圍巖(被侵入的巖層)。侵入體比被切穿的圍巖年輕。
(5)沉積接觸:侵入體形成后,地殼抬升遭受風化剝蝕,之后新的沉積物覆蓋其上。覆蓋在侵入體之上的沉積巖比侵入體年輕。
3. 識別地質構造
(1)褶皺
①背斜:巖層向上拱起。核心部位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注意: 背斜頂部常被侵蝕形成谷地(背斜谷)。
②向斜:巖層向下彎曲。核心部位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注意:向斜槽部常形成山地(向斜山)。
③判斷依據:主要依據核部與兩翼巖層的新老關系,單純看形態(上拱/下凹)易出錯(尤其在受侵蝕后)。
(2)斷層
①概念:巖層發生明顯錯動和位移的斷裂構造。有斷層面、斷層線、上盤、下盤。
②類型判斷
? 正斷層: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多由拉張(水平伸展)作用形成。斷層線附近巖層常缺失(重復較少)。
? 逆斷層: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多由擠壓作用形成。斷層線附近巖層常重復出現。
?平移斷層:斷層兩盤主要沿斷層面走向發生水平相對位移。
③判斷依據:觀察兩側巖層的錯動方向和地層重復或缺失現象。注意結合斷層面傾向和巖層運動方向。
(3)節理:通常不考位移,但在圖中可能顯示為密集的破裂線。
4. 識別巖漿活動
(1)侵入巖體:如花崗巖體,呈不規則的塊狀、脈狀等形態侵入圍巖中。與圍巖為侵入接觸,巖體邊界切割圍巖層理/片理。
(2)噴出巖體:如玄武巖流,覆蓋在原有地層之上,與下伏地層為沉積接觸(噴出巖作為基底)或噴發不整合。可能有氣孔、流紋構造。
(3)巖脈/巖墻:狹長的侵入體,切穿圍巖。
5. 分析地質發展史
(1)這是綜合能力的體現,需要將上述信息串聯起來。
(2)步驟
①確定最老地層和最新地層。
②根據地層接觸關系(整合、不整合)判斷沉積間斷和構造運動期次。
③分析褶皺、斷層的形成順序(通常被切斷的構造形成較早)。
④分析巖漿活動的時期(侵入接觸、沉積接觸關系)。
⑤結合地形(地表起伏),分析外力作用(侵蝕、堆積)對地貌的塑造。
(3)目標:按時間順序(從老到新)重建該地區經歷的主要地質事件(如沉積、構造運動、巖漿活動、侵蝕、再沉積等)。
三、解題步驟與技巧總結
1. 三看
(1)看圖名和圖例:明確圖件主題和所有符號含義。
(2)看方向:明確剖面線方向。
(3)看比例尺:了解空間尺度。
2. 四分析
(1)分析地層:識別巖性、時代、接觸關系(整合、不整合)。
(2)分析構造:識別褶皺(背斜、向斜)、斷層(類型、性質)、節理等。
(3)分析巖漿巖:識別類型(侵入、噴出)、形態、接觸關系。
(4)分析地貌:地表起伏與地質構造的關系(構造地貌)。
3. 兩建立
(1)建立空間關系:各種地質體在剖面上的相對位置、切割關系。
(2)建立時間序列:根據地層新老、接觸關系、構造切割關系等,推斷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
4. 一整合:將分析結果整合,回答題目要求的問題(如判斷構造類型、分析地質過程、解釋地貌成因、恢復地質歷史等)。
四、常見失分點與注意事項
1.忽視圖例:導致誤讀巖性或構造符號。
2.混淆背斜向斜:僅憑形態判斷,忽視核部與兩翼地層的新老關系。
3.斷層類型判斷錯誤:對上下盤運動方向理解不清,或未注意地層重復/缺失現象。
4.接觸關系判斷錯誤:混淆侵入接觸、沉積接觸、不整合接觸。
5.地質事件順序顛倒:未正確利用切割關系(如斷層切穿褶皺,則褶皺先形成;巖漿巖侵入地層,則地層先形成;地層覆蓋巖漿巖,則巖漿巖先形成)。
6.忽略地形線:未能將地質構造與地表地貌聯系起來分析。
7.表述不清:描述地質現象或過程時語言不專業或不準確。
五、如何備考
1. 夯實基礎:透徹理解地質構造(褶皺、斷層)、地層關系、接觸關系、三大巖類特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強化讀圖:大量練習歷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中的地質剖面圖,總結規律和解題套路。重點練習判斷構造類型、分析接觸關系、恢復地質歷史。
3. 掌握方法:嚴格按照上述“三看、四分析、兩建立、一整合”的步驟進行讀圖分析,形成習慣。
4. 注重聯系:將剖面圖知識與地貌、內外力作用、資源(如背斜儲油、向斜儲水、斷層找礦)、災害(如斷層引發地震)等聯系起來思考。
5. 規范表述:使用專業術語(如“上盤上升”、“巖層缺失”、“侵入接觸”、“角度不整合”等)清晰、準確地表達分析過程和結論。
地質剖面圖是高考地理的重難點,需要系統掌握基礎知識、熟練運用讀圖方法、并通過大量練習來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和綜合解題能力。遇到復雜的圖不要慌,按步驟一步步分析是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