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于金玉
近日,在崇信縣層巒疊嶂的青山之間,一座長172米、高42米的均質大壩完成了最后一車土料填筑,標志著棗林溝水庫主體工程順利封頂。這座總庫容218萬立方米的“區域水塔”,歷經兩年半建設,將以“城鄉供水+防洪保安”的雙重使命,重塑芮鞠大地的生態與民生格局。
千日攻堅:在“軟豆腐”上筑大壩
“巖層遇水就像‘千層餅’剝落,邊坡支護是頭等難題。”項目負責人周玉龍望著大壩主體,回憶起施工初期的挑戰。庫區泥質粉砂巖夾泥灰巖地質脆弱,兩岸谷坡不對稱,高邊坡開挖如同在“軟豆腐”上作業。建設者創新采用“分級開挖、及時錨噴”工藝,植入數千根錨桿為山體“穿鎧甲”,硬生生在陡峭山壁間開辟出施工平臺。
溫帶半干旱氣候的極端考驗接踵而至。冬季零下15℃的嚴寒中,建設者為混凝土搭建保溫棚,用蒸汽養護確保強度達標;夏季暴雨頻發時,20余臺排水泵24小時運轉,累計排出積水超10萬立方米。施工高峰期,500余名建設者與百余臺機械晝夜奮戰,在崇山峻嶺間上演著水利建設的“大會戰”。
科技賦能:毫米級精度鑄工程
“導流洞軸線偏差必須控制在5毫米內,這是底線。”監理工程師杜曉泉的全站儀顯示屏上,激光點在巖壁上精準跳動。為確保工程質量,建設者將科技因子注入每個施工環節:隧洞施工用激光導向儀校準精度,大體積混凝土埋設200余支溫度傳感器,將內外溫差嚴格控制在25℃以內;爆破工藝從傳統掘進機升級為毫秒微差爆破,效率提升3倍,工期縮短45天。
數字化管理貫穿全程。開工前完成的BIM建模,提前化解20余處設計沖突;施工現場,20余臺高清攝像頭構建“小時級”監控網,每日形成200余份安全質量資料。“每天下午的無人機影像‘會診’,哪怕1毫米偏差都要溯源整改。”杜曉泉展示著手機里的工程日志,密密麻麻的記錄見證著精益求精的堅守。
匠心優化:微創新里藏智慧
三次關鍵優化成為工程提效的“加速器”:交通橋改用鋼橋設計,節省20天工期與材料成本;延遲開挖可用土料,減少二次倒運費用超200萬元;隧洞爆破參數迭代,月進尺從30米躍升至100米。這些源于一線的“微創新”,累計節約工期90天,讓這座復雜工程提前迎來封頂時刻。
質量管控更見真章。隱蔽工程實行“三檢制”,從班組自檢到監理驗收,每道工序都留下可追溯的“數字足跡”。實驗室完成1.2萬次檢測,鋼筋保護層厚度、混凝土抗壓強度合格率均達100%,用數據筑牢水利工程的“生命線”。
站在封頂的大壩上,施工班組組長張旭東遠眺青山說道:“從圖紙到現實,這兩年半值了!”這座由崇信縣水利工程建設站籌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設計、平涼涇辰水利監理公司監理、省安裝建設集團承建的民生工程,未來將每年輸送65.8萬立方米清潔水源,惠及10萬居民,與下游水庫構成“攔、蓄、排”立體防洪網絡,讓“水脈”滋養崇信大地,書寫新時代水利為民新篇章。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