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周敘
在民營銀行的版圖中,藍海銀行曾經憑借“互聯網+金融”的東風在成立初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一度成為行業內快速崛起的典范。然而,如今的藍海銀行卻面臨業績下滑,經營壓力增長的狀況。
從高速增長到業績承壓
成立于2017年6月的藍海銀行,作為山東首家民營銀行,在成立之初便迎來了“互聯網+金融”的風口,搭上了行業快速發展的列車。
從2018年到2023年,該行營收從4.24億元一路攀升至23.97億元,歸母凈利潤也由0.96億元增長至7.96億元 ,這樣的增長速度在當時的民營銀行中表現亮眼,也讓市場對其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而進入2024年,銀行業整體環境風云變幻,挑戰愈發嚴峻。行業凈息差大幅收窄,監管政策持續趨嚴,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藍海銀行的績出現了下跌。
根據2023年年報數據,年內藍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4.52億元,同比下滑39.42%;歸母凈利潤4.15億元,同比下滑47.82%。營收和凈利潤的下滑幅度在民營銀行中均排名靠前。
根據年報,剖析藍海銀行業績下跌的原因,利息凈收入大幅回撤或許是最主要的因素。2024年,藍海銀行的利息凈收入為12.27億元,同比下滑了43.64%。
長期以來,民營銀行由于線下網點少、線上渠道窄,在獲客與攬儲方面面臨較大壓力。
為了吸引存款,藍海銀行早在2018年就與京東金融等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并推出高息存款產品。通過高息攬儲獲得資金后,為保障凈息差,銀行傾向于發放高利率的消費貸,此前幾年,藍海銀行正是依靠這種模式實現了規模的快速增長。
但2021年監管政策的轉變,成為了藍海銀行業務模式的轉折點。銀行互聯網存款新規規定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絡平臺開展定期、定活兩便存款業務,這使得藍海銀行不得不停止與京東金融的合作,攬儲渠道大幅收縮,僅能通過自有平臺開展存款業務。
監管收緊與業務重構下的挑戰
同年,監管部門對貸款業務也進行規范,限制地方法人銀行跨注冊地轄區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藍海銀行此前依賴的線上異地消費貸業務也受到限制。
到了2024年,監管進一步加強對銀行異地展業的管理。當年4月,藍海銀行因嚴禁跨地域經營監管要求落實不到位、貸后管理不盡職等違法違規行為被罰款70萬元,這不僅是對其業務違規的警示,也反映出其在業務轉型過程中的艱難。
隨著銀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2024年行業凈息差整體收窄,藍海銀行的凈息差同比下降了1.99個百分點至2.35%,高息攬儲、高利率放貸的業務模式難以為繼。
2025年,藍海銀行連續8次下調存款利率,7天通知存款產品年利率已降至1.25%,曾經的業務模式受損,而新的盈利增長點卻尚未成型。
除了利息凈收入下滑,藍海銀行的投資收益在2024年也出現了下滑。年內,公司實現投資收益2.33億元,同比下滑了28.53%。投資收益的減少進一步削弱了銀行的盈利能力。
面對業績困境,藍海銀行試圖通過業務轉型尋找新的發展曲線,將目光投向了小微金融領域。
對于長期主打消費貸業務、規模相對較小的藍海銀行來說,轉型之路的效果還待時間檢驗。年報顯示,該行已上線“小康貸”“藍邸貸”“車享貸”“助業貸”等普惠貸款產品,2024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客戶數達8.57萬戶,同比新增2.72萬戶。
決策爭議與未來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藍海銀行還做出了一個舉動——向股東分紅3.18億元,占2023年度凈利潤四成。分紅之后,銀行資本充足率進一步下滑。
2024年,該行資本充足率為13.37%,同比下滑0.86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2.60%,同比下滑0.57個百分點。
在業績下滑、業務轉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關鍵時刻,大額分紅無疑會削弱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潛力,這也引發了市場對于銀行管理層決策合理性的質疑。
在民營銀行“冰火兩重天”的格局下,頭部的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憑借龐大的用戶生態和科技能力,資產規模合計超1.12萬億元,占據全行業總資產的半壁江山,與它們相比藍海銀行的規模和競爭力還有差距。
如何擺脫當前困境,找到新的盈利增長點和發展路徑,是擺在藍海銀行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而其未來走向也將備受市場關注。
(內容來源于網絡公開信息,請謹慎辨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