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位老戰友。他是1980年參軍的,在部隊服役了整整二十四年。2004年,他以團長的身份轉業,回到了地方,在縣里的稅務局找了一份工作,就此安頓下來。
去年一月份,這位戰友退休了。當時親戚朋友都勸他,但他誰的話也沒聽進去,堅持賣掉了在縣城的房子,然后和老伴一起去了兒子工作的城市,說是要幫忙帶帶孫子。可誰也沒想到,過去還不到半年時間,他就被兒媳給“請”回來了。這事后來在當地傳開了,不少熟人都當成了笑話講。
就在他剛退休那會兒,我們倆還在一起喝過酒聊天。我當時就勸他:你們兩個人在縣城住了這么多年,房子也舒服,為啥非要去那么遠?和老伴兒就在家里過點清靜日子,安心養老不好嗎?可他說不行,孫子眼看就要上幼兒園了,他過去能幫忙接送,這樣兒子兒媳就能專心工作,不受影響??磥硭敃r是鐵了心要去。
后來他真的說到做到,把縣城的房子給賣了,收拾東西就去了他兒子生活的烏魯木齊。
過去之后呢,因為他退休金挺高的,有一萬多塊,他就跟兒子兒媳放話了:以后家里過日子、買菜買米這些日常開銷,全都算在他頭上,他負責出錢。他覺得既然他承擔了家庭的花費,理所應當會得到兒子兒媳的敬重。
其實我這個戰友啊,轉業到稅務局前可是單位的一把手,說話做事習慣了拍板決定。再加上他在部隊干了那么多年,脾氣又直又硬。所以,他住在兒子家里,一看見兒子兒媳做事哪里不順他的眼,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教育孩子的方式,他就忍不住拿出以前在單位和部隊里的架勢,開口就說,還說得挺嚴厲。
剛開始那陣子,兒子兒媳可能看他是長輩,又是剛來,就忍著沒說什么,可時間長了,家里的氣氛就明顯不對勁了,再不像以前那樣和和氣氣了。
有一回算是徹底捅了簍子。那天,我戰友的兒媳收快遞,一下子收了十二個包裹。我戰友心里那股火立刻就上來了,覺得他們年輕人太不會過日子,瞎花錢,一點不懂得節儉。他當下就拉下臉數落開了。
這回兒媳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就跟他吵了起來。那真是話不投機,沒說幾句就鬧翻了臉。后來據他說,兒媳對他講:“這是我們自己家!你想在這兒住,那就閉上嘴,少管閑事!你要是覺得住著不舒心,那就請便!接送孩子我們自己能想辦法!” 話說得很不客氣。
我戰友哪受得了這種氣?他這半輩子還沒被人這么當面頂撞過,何況是在兒子家里。當時他一怒之下,帶著老伴就收拾行李回了老家。
可是縣城的房子已經賣掉了啊,他想回也回不去了。沒辦法,只好回到了他老家的農村。他把家里的老房子拾掇了一下,勉強能住人,老兩口就這樣在鄉下養老了。
認識他的人很快就知道了這事,說他去投奔兒子,結果被兒媳給“趕”回來了,成了大家聊天時的一個笑話。
說心里話,我覺得人這一輩子,每個階段都有該做的事情。年輕時把孩子培養大,供他們讀書上學,幫他們成家立業,走到這一步,作為父母的責任,也算是盡到了。到了退休的年紀,攢了一身的病和累,就應該學著放手,放下那些操心勞力的負擔,過點屬于自己的清靜日子,好好享受享受最后的時光。這道理,不知道你們是怎么想的?
人生如四季更替,青年時的職責到了暮年便需適時卸下。那位團長老友將戰場上的果決搬進了兒子的小家,混淆了家庭角色的界限,最終在消費觀摩擦中引爆了多年累積的家庭壓力。他賣掉的不僅是縣城的一處房產,更是割斷了回歸安穩的退路。這遺憾不在于千里奔波的結局,而在于軍人半生習得的‘令行禁止’思維,終究解不開血緣關系的柔軟纏繞。它警示著每一位父母:圓滿的人生,需要懂得在付出鼎力后優雅退場,在放手尊重中方得自在安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