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從外面進到自己家里宅院的道路,從哪些方位進,進去的路如何設計等,有很多的講究。常聽村里的老人說,進屋的道路要“前低后嵩”,才能“嗣有德”,這到底是什么樣的講究呢?
“前低后嵩”和“嗣有德”本來是一句話,合并起來就是“前低后嵩嗣有德”,是舊時農村建設修筑前門道路的一句口訣,也可以說,是一條必須遵守的規矩。
在解釋這句話之前,我在這里先給讀者朋友說一個事例。
與我同村的一位小學同學,幾十年來一直在外面發展,干出了一番事業,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他的老父親原本打算把村里的老宅翻修一下,無奈村里被國家列為全國的歷史文化名村,要建新房子,受各種條條框的約束。
于是,他只好放棄老父親的原來設想,在離遠村莊的自己家菜地里,把小樓房建起來。他選中的建房地址風光不錯,依山傍水,山環水繞,山清水秀。
只是這個地方也明顯存在缺陷。原來這里沒有人家居住,再加上這里相對村里來說,稍顯偏僻。正是因為如此,通往原來菜地的道路,只是生產用的泥土小道。房屋建成后,這條鄉村小道無法滿足現在農村生活的需要,買東西回家都要肩挑背扛。
我那小學同學的父母,雖然身體非常健康,但畢竟都已年過八旬,走路時腿腳不太靈便了。一旦下雨,泥土小路非常泥濘,行走時舉步維艱。而上了年紀的人,最怕跌倒摔跤。
基于老人出行安全和家里人以后出方便的考慮,他們家決定修條新道路到小樓房。但是,在路線的選擇問題上,他們父子倆發生了爭執,各自固執己見。
我那小學同學選擇的是從村里水泥道路,抄近路通到新房子,從村道到家里路筆直,是下緩陡到家門口,位于房屋的上水(即河、溪、渠水流上游)。而他父親選擇的是繞了一大圈后,才與村里水泥道路相接,且到了家門口要上一段較陡的坡路,位于房屋的下水(即河、溪、渠水流下游)。兒子選的路線約100米,父親選的路線有300米。
兒子考慮的是以后道路硬化,他選定的路線花的錢少,而父親選擇的路線硬化花的錢要多了幾倍。按照常理來說,鄉村老人比年輕人更節儉,更不舍得花錢,可為什么他的老父親這么固執呢?
實際上,我那小學同學父子倆的爭執,在村里傳開后,在村民中也引起了一場爭論。年紀輕一點的人站在了兒子的一邊,年紀老的人站在父親的一邊。
站在兒子這一邊的人有兩點理由,一是路線縮短了三倍,修路的資金節省了三倍。站在父親這邊的人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建房修路是千百年的好事,要遵循“前低后嵩嗣有德”的老規矩。
我那老同學是村里有名的孝子,最后,他不得不在父親面前讓步,按父親的選擇的路線,把路基修好,等兩年路基變實了后,再用水泥硬化。
從以上這個事例可以看出,鄉村建房的一些老規矩,已經深入老一輩人的骨髓之中,形成了一種固有的傳統觀念,與年輕人開放、實用的新觀念相比,存在明顯的差別。兩種觀念在生活中,經常發生碰撞。
那么,“前低后嵩嗣有德”這個老規矩,到底有什么傳統說法呢?
這里先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前低后嵩”一般指鄉村傳統建房,在選址時的一種相地原則,也就是說,房屋前面的地勢要低于后面的地勢。對山區和丘陵地區建房來說,房屋前面的地形開闊平坦,后有靠山。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建房要“坐實朝空”,實,即靠山,空,即平坦空曠的地方。
“嵩”原來的解釋為嵩山,也就是山大而高,后來泛指高。再說,鄉村建房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山,也不一定所有的民居都得靠山而建,這也不現實。對建房的地形來說,只有相對的高和低之分,就把所有的地形涵蓋了。因此,“前低后嵩”的意思就是“前低后高”,而高的地方就被稱“嵩山”。
民間俗信認為,建房時不能違背這一原則。舊時鄉村還編了俗語,來說明違背這一原則的所謂“后果”,比如,“前高后洼,不孤就寡”、“前凸后凹財散空”等。這樣的俗語看起來挺嚇人的。舊時鄉村俗信要求人們遵守某一規則時,往往就是用嚇唬人的方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民間根據這一建房選址的原則,進行了拓展,認為進入住宅的道路也應該“前低后嵩”,于是,也就有了“前低后嵩嗣有德”。
“嗣有德”中的“嗣”,這里指子孫后代,而對“有德”的解釋,民間認為,“嵩山”即靠山,代表子孫后代可以得到得到福蔭,或者主非常吉利。
靠山,原來的意思是房屋后面的山,主要是起到讓住宅藏風聚氣的作用,冬季可能躲避寒風,春夏季可能讓暖氣吹進來,促進空氣循環。另外對居住者來說,起到心理的安撫作用。
這就像一個人坐在一個地方,后背有靠,就不用擔心向背伸一下懶腰就會跌倒,沒有后顧之憂。后背無靠,就得隨時稍向后傾就會跌倒,免不了有后顧之憂。這與我們坐有靠的椅子和無靠的櫈子的心理是一樣的。
到后來,“背山”被引申為“比喻足以憑借和依靠的人或勢力。”(引自《現代漢語大詞典》)
因此,“嗣有德”中的“德”,被人們理解成“恩惠”,進一步地說就是所謂的“福蔭”。到后來,“德”的含義被拓展,被賦予了“品行”的含義。
民間認為,從外面往家里走,是上坡路,舊時上坡路一般都有臺階,一級一級往上走,有步步高的寓意。同時,從人的品行上來說,到了家里是個人或家里人的私密場所,凡事稍微高調一點沒有關系。
而從家里往外走,是下坡路,一級一級往下走,寓意出門在外,每走一步都有臺階可下,做事順利。同時,從人的品行上來說,出門在外,做人要低調再低調,就像出門時的臺階一樣,一級比一級低,這樣就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少惹是生非。
從以上兩種解釋,可以看出,“前低后嵩嗣有德”這句話,在我國鄉村傳統建筑文化,不僅體現了人們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望的社會心理,還融入了鄉村道德規范。如果說前一種解釋帶有一定的唯心主義色彩,不足為信,那么后一種解釋,對人們有一定的教化意義,現在仍然有積極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