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昨天金溫鐵路事件的新聞,說起來真讓人窩火。
一列貨物列車在滬昆線東孝站停車時,把一客車機車給懟脫線了,幸好這事故沒造成人員傷亡,但后面發生的事比事故本身還魔幻。
因為是客運列車前臺車脫線,后面的車廂里的乘客雖然沒有脫線,但卻被困住了。
困身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問題是車廂里的空調、通風全停了,幾百號人被困在蒸籠一樣的車廂里,乘客多次要求打開車門通風透透氣,乘務員死活不肯,說怕有人趁機跑了。
從流出的照片和視頻可以看到,老人孩子在里頭憋得臉通紅,有婦女直接哭出聲來,好多男的直接脫了上衣。
有人說要砸窗戶,乘務員還是不讓,就一個勁勸大家忍著。可忍能當飯吃嗎?沒一會兒就有人頭暈眼花,明顯是缺氧了。
乘務員自己也渾身濕透,汗珠順著下巴往下滴,可就是咬死了不開門,說是聽上級指揮。
最后實在沒辦法,一個小伙子抄起應急錘 “哐當” 就把窗戶砸了。
新鮮空氣一進來,滿車廂的人都歡呼起來,認為小伙子是拯救他們的蓋世英雄。
可那些乘務員,馬上守在破窗前,一邊往窗戶口吸著新鮮空氣,一邊還攔著破窗不讓人出去。
這心思要是用在開門上,何至于此?
讓人想不通的是,車到金華站之后,這救人的小伙子被警察帶走“批評教育”去了。
怎么回事啊?
人家救了一車廂的人,就算不評個見義勇為,至少也該夸兩句吧?就因為砸了塊玻璃?合著國有資產比人命還金貴?
玻璃窗壞了能再裝,人憋死了能復活嗎?
感覺這事像是一出現代版“司馬光砸缸后挨批”的荒誕劇。小時候學的司馬光砸缸,人家砸了缸救了人,那是千古傳誦的好事。怎么到了今天,砸個窗戶救人,反倒要被批評?
這道理我是越想越糊涂。
這明顯就是緊急避險,真要是有人因為缺氧暈過去了,甚至出了人命,誰來擔這個責?
是下令不讓開門的領導,還是執行命令的乘務員?到時候怕是又要互相推諉,說什么 “按規定辦事”。
可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啊。
這些年這種僵化執行的事兒還少嗎?從防疫期間孕婦被擋在醫院門外,到消防通道永遠被鎖得死死的。每次出事,執行者都振振有詞“按規定辦事”,可這規定到底是保命的還是害命的?
乘務員們也是可憐,明知道該開門卻不敢開,因為“執行命令不用背鍋,擅自決定要丟飯碗”。這種畸形的問責制度,生生把大活人逼成了只會按按鈕的工具人。
最諷刺的還有,乘務員守著被砸破的窗戶“防止乘客跳窗”,卻死活不肯在門口執行同樣的任務。當“執行命令”變成了比人命還重要的金科玉律,這制度就透著股棺材板的腐朽味了。
難道說,窗戶破了就能守,門完好時反倒守不住?這種邏輯鬼才般的操作,簡直能上春晚演小品了。
說到底,還是某些領導怕擔責任。只要沒人死傷,沒鬧出大新聞,自己的烏紗帽就保得住。至于乘客在里頭受多大罪,似乎沒人真正關心,可他們忘了悶在罐子里的人也是會窒息的。三個多小時啊,在悶熱的車廂里,老人孩子怎么扛得住?
這種“保烏紗帽”式的安全思維,很像俗話說的“給活人辦喪事”,表面上是怕出事,實則是怕擔責。
現在知道為什么媒體總說沒人愿意當 “出頭鳥”,你說這能怪誰?做好事還要被批評,換誰誰樂意?當呼吸都成了需要勇氣的事情,這個社會的氧氣是不是也太稀薄了點?
我要是那小伙子,真該開個直播問問全國觀眾:我這一錘子,到底是該挨批還是該領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