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疆
7月2日晚,K1373次列車因故障在金華市境內停車約3小時。由于火車斷電,車廂內太悶熱致乘客不滿,車內的老人孩子更是出現嚴重身體不適。
于是,一名男子手持硬物將車窗砸碎,方便車廂內通風。在列車抵達金華站后,砸窗男子被警察帶走。警方并沒有像外界猜測的那樣拘留該男子,僅對其批評教育后放行。
對于這樣的處理結果,有些網友感到欣慰——在不少人的意識里,故意損毀車窗理應受罰,執法者對此“網開一面”已屬難得。實際上,這也是此次事件引發緊急避險討論的主要內容。
不過,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名男子的遭遇難免令人心寒。火車晚點本就耽誤了大家的時間,砸窗男子還不得不接受警方調查,盡管警方只是對其批評教育,但該男子注定要因此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當群體利益受到傷害,挺身而出往往意味著引火上身,這既是砸窗男子的可貴之處,也是很多人對此敢怒不敢言的關鍵。
砸窗男子雖然全身而退,關于此次事件的討論并未平息——砸窗男子為維護公眾利益挺身而出,為什么會被“批評教育”?更進一步追問,如果鐵路部門的處置方式能夠更加人性化,緊急避險之說從何而起?
火車遭遇突發事故之后,空調沒有電,車窗打不開,車門不讓開,車廂內悶熱難當,除了砸窗通風,乘客們還能怎么辦?相比起緊急避險原則的適用范圍,更值得反思的內容是,僵化的管理機制使車內乘客置身于險境。
眾所周知,現在快速列車的車窗都無法打開。這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另一方面是因為有了空調,不需要開窗換氣。但是,此次事故暴露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火車突然斷電,到底應該如何通風換氣?乘務員不開車門,想必也是為了安全考慮,但是把一車人悶在車廂里,豈不是人為制造更大更直接的安全隱患?
從鐵路部門的角度出發,維護安全規則的剛性是必要的,但安全規則始終應該服務于安全,而不是適得其反。就此而言,比砸窗男子更需要批評教育的,其實是鐵路部門——火車提速了,服務意識和能力不能落在后面。
就拿通風換氣這件事來說,不妨考慮在車廂里面增加機械式換氣設備,以此來應對可能發生的斷電之類緊急情況。無論如何,既不應該逼著人去砸車窗,更不應該面對身處險境的乘客無動于衷。堅持底線思維,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這是必須補上的一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