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寰球汽車聯合相關機構發起的“陽澄湖汽車安全主題月”正在進行中。在展覽現場,一段名為“車堅強2.0”的事故實錄視頻吸引了大量圍觀者的目光。
畫面中,一位車主駕駛上汽大眾途岳(參數丨圖片)新銳帶著家人從上海前往南通,行駛至沈海高速時,車輛突然遭遇左后方猛烈撞擊——肇事者是一輛疲勞駕駛的面包車。事故導致車輛連續翻滾三圈、滑行數十米。然而令人震撼的是:車內一家三口安然無恙。安全氣囊全面打開,車門正常開啟,車身結構保持完整,展現出遠超預期的安全韌性。
而當人們得知這款途岳新銳的“一口價”僅為7.99萬元時,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沒想到這個價位的車也能做到這種安全表現。”
這場“意外中的意外”,也讓更多人重新思考一個被忽視的問題:真正的安全感,是否只屬于高端車型?或者說,安全也要分高低貴賤?
不知道其他品牌如何權衡安全與成本,但在上汽大眾的語境中,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它用一輛售價7萬元的合資SUV,給出了反向的示范——哪怕是最入門的車型,也絕不在安全上妥協,更不在生命面前打折。
車可以有高配和低配,但生命不能有等級。
“最入門”SUV也能對安全的“不妥協”
在現實購車場景中,用戶對于低價車型常常存在一種刻板印象:“才幾萬塊的車,還能指望什么?”“能跑就行了。”
這類言論反映出一種對安全的誤解,仿佛價格低就意味著可以在安全配置上打折。但真正了解汽車行業的人都清楚,“安全無小事”,入門款產品從來不應是價格權衡下的犧牲品。
此次“車堅強2.0”的實際事故表現,足以看出不同車型價位有高低,但并不意味著安全表現就應該有優劣之分。車輛安全也不再是存在于實驗室數據或營銷話術,而是一次次切實可感的實際驗證。
而途岳新銳之所以能夠在突發事故中從容應對,其背后是整車結構與制造標準上的“硬功夫”。整車高達81.2%的高強度及以上鋼材使用比例,使其骨架遠超同級別產品;關鍵部位如A柱、B柱更采用了1000兆帕級熱成型鋼,熱成型鋼的占比達到19.8%,顯著擴大了高強度鋼的防護覆蓋范圍。在碰撞發生時,堅固的車體結構形成堅實屏障,最大限度保障乘員生存空間。
同時,途岳新銳還配備了全方位7個安全氣囊,并搭載業內領先的三腔中央氣囊技術。相較于傳統的側面保護方案,這種氣囊可在事故中有效防止前排乘員之間的二次碰撞,不僅保護碰撞側人員,也提供對非碰撞側乘客的防護,真正做到“看得見的安全”之外還有“看不見的細致考量”。
這一切并不是巧合,而是源自德系工藝體系對精度與質量的極致追求。據悉,上汽大眾采用行業領先的德國舒勒高精沖壓機,將零件加工誤差控制在±0.2mm內,確保零部件的一致性和匹配度。在車身材料方面,采用雙面鍍鋅鋼板并結合全工序防腐涂裝,實現超長防腐耐久性。同時,上汽大眾為整車制造配置了國內唯一的五軸數控加工中心,關鍵結構件的加工精度達到0.005mm/米,這種機械級標準放在同級燃油SUV上極為罕見。
甚至,相關人士還透露,上汽大眾任何一臺產品上的每一顆螺栓的擰緊數據都能被智能追溯15年,這不僅體現出企業對產品質量的高度重視,也讓用戶真正擁有了對產品“看不見部分”的信任。
對于上汽大眾來說,價格從不是定義安全的分水嶺。
途岳新銳之所以能成為“車堅強2.0”,靠的不是偶然碰運氣,而是一整套貫穿研發、材料、制造、驗證和品控的安全哲學。這既是對“低價不等于低質量”最有力的駁斥,也是對消費市場安全認知的一次深刻校準。
從 “整車終身質保”看上汽大眾的“品質變現”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合資企業,上汽大眾對安全的投入不僅體現在產品本身,更體現在對用戶“用車全周期”的承諾上。
如果說車身結構、氣囊配置、制造工藝是保障安全的“硬實力”,那么服務層面的保障體系,則是品牌對自己產品底氣的最好背書。
這也是為什么,在保障安全之外,上汽大眾進一步邁出了一步——將“動力總成終身質保”全面升級為“整車終身質保”。除了再一次憑借安全表現“出圈”,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眾在不久之前還帶來了尤為重磅的“雙重承諾”,不僅將途觀L 1.5T車型納入限時“一口價”陣營,還將途岳新銳“動力總成終身質保”全面升級為“整車終身質保”。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不只是一次政策上的調整,更是上汽大眾圍繞產品、營銷、服務“三位一體”的全面轉變。
對于此,上汽大眾也很清楚:與其在內卷的市場當中比拼價格,不如專注服務,讓消費者在購車決策中能夠真正感受到品牌的溫度與誠意。而“整車終身質保”將原本聚焦在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部件的保障范圍擴展至整車核心系統。這種“從心臟到全身”的承諾,正是對整車品質極致信任的外化。
而這份“敢承諾”的底氣,并非盲目追風,而是源自于上汽大眾體系制造能力的扎實積累。例如,每一款產品在上市前都經過360°德系測試體系的嚴苛測試,包括下坡制動性能測試、整車質保驗證、座艙零部件耐久試驗測試、極熱極寒環境氣囊起爆測試等等。這些原本“看不見”的質量控制環節,構成了產品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安全品質。
在行業內卷加劇,企業越來越注重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上汽大眾的這一步,既是對產品實力的信心表達,也是一次打破傳統燃油車固有框架的價值進階。在產品高度同質化、品牌高度內卷的時代,真正能穿越發展周期的產品,靠的從來不是短期讓利,而是能夠匹配時代變化、回應用戶需求的長期承諾與品質保證。
合資2.0不是概念,而是上汽大眾的體系重構實踐
如果說“安全感”與“終身質保”展現了上汽大眾對燃油車品質底線的堅守,那么在更廣闊的戰略層面,這家深耕中國市場40年的合資品牌,也正在重構自身的體系能力,探索一條區別于傳統合資路線的“進化型路徑”。
如何概括這種路徑?簡單來說就是不盲目跟風新能源,而是主動重構能力邊界。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不少合資車企陷入被動:一方面因供應鏈、研發節奏滯后,在智能座艙、輔助駕駛等領域難與新勢力抗衡;另一方面又囿于體制慣性,品牌價值在消費結構變化中不斷流失。上汽大眾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沒有選擇盲目追風口,也沒有因路徑依賴而止步,而是將體系升級的關鍵落在“長期主義”與“能力邊界的前移”上。
這不僅僅體現在產品邏輯的改變,更是思維方式和組織協同能力的深度轉變。
從早期建立本土化研發架構、強化整車集成能力,到近年來主動擁抱生態合作模式,上汽大眾正從“合資1.0”階段單一的“制造供應鏈主”轉型為“合資2.0”時代的“技術生態圈”模式。
比如,在今年的上海國際車展期間,上汽大眾宣布與寧德時代、Momenta、火山引擎、阿里云等10余家中國領先科技企業達成深度合作,涵蓋智能座艙交互系統、高階輔助駕駛、云計算服務、三電系統等關鍵未來方向。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資源嫁接,而是一種“把核心技術能力搬進體系內部”的聯合共創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型并非以新能源產品為唯一落點,而是基于品牌自身優勢對“產品-技術-用戶”三維關系的系統再定義。
上汽大眾希望傳遞的價值并不只是某一款新車型的配置多么“智能”,而是:即便在傳統賽道,也要以智能化標準重塑產品體驗;即便在燃油時代,也要用新能源時代的協同能力重構品牌價值。
在這場合資品牌的集體“再出發”中,真正擁有長期生命力的企業,必定是那些能夠持續交付信任、不斷打破自身邊界的品牌。
上汽大眾,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合資”的含義,也用戰略韌性證明:長期主義從來不過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