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迭代與跨學科融合的推進,人工智能在運算精度、響應速度及決策可靠性等方面持續提升。在公共行政實踐中,該技術可通過智能資源調度優化行政資源配置,借助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手段去改善互動質量,并利用預測分析模型來提升公共服務的前瞻性。這些創新應用不僅重構了傳統政務服務模式,更為建設高效透明的現代治理體系提供了技術支撐。
歐盟國家應用AI的概況
歐盟在公共管理中逐步推進AI技術的應用,以提升行政效率與公共服務質量,整體策略在于強調需要負責任地部署AI,鼓勵成員國根據自身需求在不同領域開展實踐。例如,瑞典通過AI優化水資源管理與洪水預測,顯著降低公共支出;法國利用AI改善交通規劃與緊急服務管理,提升應急響應效率;德國將AI用于行政流程自動化與數據驅動的政策決策,減少人為錯誤;意大利借助AI實現公民服務個性化并加強網絡安全防護,芬蘭開發了職業指導機器人“Aurora”,基于算法分析技能需求,為公民提供可持續就業建議;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球首部綜合性人工智能監管法案,《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已于2024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計劃在1—3年內分階段實施,這將對各成員國的公共行政產生深遠影響。從實施角度去觀察,該法案引入了協調的、基于風險的框架,按風險級別對人工智能系統進行分類。公共管理層面的應用程序(如福利分配、預測性警務和公共決策系統)通常被歸類為高風險應用程序,需要嚴格執行透明和人為監督模式,以確保在公共服務中更安全、更負責地使用人工智能,并增強公眾信任。
不過,隨之也帶來了相應挑戰:公共機構必須調整現有制度,培訓工作人員,并管理日益增加的行政和合規負擔。規模較小或資源不足的政府機構可能難以滿足這些需求,這可能會減緩創新。然而,從長遠來看,該法案既可以作為監管模式,也可以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催化劑,以助力保障公共部門的人工智能不僅有效,而且符合歐盟的價值觀。
英美日韓應用AI的概況
英國已在醫療、司法、公共交通和社會服務中廣泛應用AI。例如,在公共醫療領域應用AI進行預測性輔助診斷;稅務方面用于欺詐檢測和風險評分;交通部門通過AI優化基礎設施規劃;司法部門也在一些環節通過AI工具促進法律流程的自動化。此外,在社會服務領域,利用AI識別弱勢群體并優化資源分配。
在美國,AI開發和應用以市場驅動與創新為中心,不過,在公共管理層面很大程度上以分散式為主要特征,聯邦、州乃至更次一級行政機構可以獨立探索醫療保健、公共安全和基礎設施管理等領域的應用。這與歷史文化和政治體制密切相關。
日本的做法和特點是中央政府大力推動,并將人工智能部署與旨在創建超級智能社會的“社會5.0”愿景結合起來,將人工智能整合到災害應對、行政程序、老齡人口支援等公共服務中。然而,日本面臨的障礙包括數字基礎設施的限制和公共部門對變革的抵制等。
韓國則啟動了雄心勃勃的數字新政政策,積極投資于人工智能研究,且承辦了全球第二屆人工智能安全峰會(2024),旨在將韓國定位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導者。韓國人工智能已融入多樣化公共功能,包括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和公共衛生監測等,并致力于公共部門能力建設和改革。不過,盡管進展迅速,但與數據隱私、算法公平和勞動力適應相關的問題仍有待解決。
AI工具應用的啟示
為便于對比和參考,下文將順延“AI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優勢、挑戰以及未來發展前景”主線,將AI在公共管理領域應用的國際經驗整理為如下內容。
作用。一是推動可持續發展。AI在公共管理中的應用能夠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有助于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通過優化資源分配、提升公共服務效率,有助于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優化資源分配,提升公共服務效率。二是優化治理效率。通過數據分析和算法優化,提高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的精準性,減少人為干預與偏差。三是應對治理挑戰。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社會不平等等方面提供實時監測與預測,提升政府應對能力。
優勢。一是提高精準度。AI能夠快速處理海量數據,提供精準的分析和預測,從而優化公共管理流程,減少人為失誤。二是促進公平與包容。AI可以通過算法設計實現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例如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資源分配中減少人為偏見,推動社會包容性發展。三是增強透明度與問責性。AI技術能夠記錄和追蹤決策過程,提升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問責性,減少腐敗和濫用權力的風險。四是支持數據驅動的決策。AI能夠通過數據分析提供科學依據,幫助政府制定更符合實際需求的政策,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挑戰。一是數字鴻溝與技術不平等。就歐盟內部而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發展中國家在AI技術應用中面臨資源和技術的劣勢,可能導致數字鴻溝進一步擴大,為此,需要加強跨國合作。二是算法偏見與倫理風險。AI算法可能存在偏見,導致歧視性決策,例如在招聘、司法等領域。因此,公共管理中需要建立嚴格的倫理審查機制,確保AI應用符合人權和公平原則。三是隱私與數據安全問題。AI在公共管理中需要處理大量敏感數據,可能引發隱私泄露和數據濫用問題,因而需要通過法律法規和技術手段加強數據治理。
未來發展前景。一是技術與倫理的平衡。AI在公共管理中的應用需要在技術創新與倫理規范之間找到平衡,確保技術發展符合人權和可持續發展原則。二是推動普惠發展。通過技術轉移和能力建設,幫助人們共享AI紅利。三是持續創新與適應性。AI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公共管理不斷適應新技術,保持靈活性和創新性,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
在全球數字化轉型加速的背景下,AI技術不僅是推動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工具,更日益成為國家提升治理能力、強化全球競爭優勢的戰略支柱。AI正引領一場深刻的生產力革命,為實現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從公共行政的視角來看,公共組織的運作往往處于制度約束、規范期待與多元利益相關者需求的交織之中。因此,AI技術在公共管理中的應用,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深層次上反映了制度邏輯對組織行為的塑造。在此背景下,推動人工智能與公共行政的深度融合,需系統思考如何在提升行政績效的同時強化問責機制,平衡技術創新與行政合法性之間的張力,并構建制度性保障以增強公眾對AI應用的信任。
對中國而言,推動AI在公共管理領域實現普惠價值,亟須正視組織層面存在的協調難題。例如,“九龍治水”現象與政府部門間的“橫向罅隙”揭示了績效管理系統與跨部門協作機制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如何破解這些“績效悖論”,成為AI能否有效嵌入公共行政系統的關鍵。進一步而言,AI在公共管理中的有效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創新、風險防控、跨機構協同與公眾信任之間的動態平衡。這要求政府既要在戰略層面回應國家發展優先事項,又要在制度構建上明確可操作的實施路徑。在治理理念方面,應強調適應性治理的核心價值,注重政策執行過程中的響應性、靈活性及對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包容性。傳統的等級制命令與控制范式在AI時代正面臨挑戰,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需轉向更加彈性化與參與式的治理框架,以提升組織韌性并增強政策的社會適應性。
AI在公共行政中展現出的數據分析能力、流程自動化效率以及決策支持價值,正不斷顯現。未來,中國應采取戰略性、規范化且具有包容性的AI治理路徑。特別是反思性治理(reflexive governance)理念值得進一步關注,這一理念強調通過利益相關者參與、迭代學習與制度調整應對技術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從而有助于實現政策工具、組織目標與公共價值之間的有機一致。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虛—實空間交互視角下城市社區韌性的變化機理與提升路徑研究”(23BGL285)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