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由中宣部主辦的雜志《農家書屋》刊發主題報道《陜西楊凌:“種業硅谷”煉成記 從“南果北種”到“種子飛天”》,聚焦楊凌示范區通過深化科教體制改革,探索出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融合創新機制,積極打造中國(旱區)“種業硅谷”的生動實踐。報道全文如下: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簡稱“楊凌示范區”)位于陜西關中平原腹地,是1997年7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設立的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也是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所在地、中國四大科技展會之一——“楊凌農高會”的舉辦地。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與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在這里創建了中國西北地區第一所農業高等專科學校——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且附設高職(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開啟了西北地區現代高等農林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先河。
良科智慧農業示范基地
農科新城,中國種業的“楊凌”實力
楊凌示范區成立26年來,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示范推廣、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的先行之路。
這里聚集了7000多名農科教人才和123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創新平臺,累計為旱區輸送農業人才30余萬人。小麥基因組學、植物病理學、動物克隆技術、生態環境修復等基礎研究取得了進入世界前沿的重大成果,490項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已建成國家級植物品種權交易、農業技術轉移和食品質量檢測中心,形成區內外協同創新、服務旱區農業發展新局面。
近年來,楊凌為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撐。通過深化科教體制改革,楊凌打造了全國首例科研和教學單位實質性合并樣板,探索出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融合創新機制,構建了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的快捷通道,形成了科技助力、精準脫貧的良好機制,年示范推廣面積超1億畝,累計推廣效益達2370億元。
楊凌示范區農業局工作人員表示,到2027年,國家旱區種業創新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建成旱區種業研發創新中心、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國際合作交流中心、企業總部經濟中心。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新時代特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引領示范區,成為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綠夢國際獼猴桃產業園區
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楊凌示范區肩負著推動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現代化的使命。這座位于陜西中部的農業科技高地,正以驚人速度成長為中國(旱區)“種業硅谷”。
南果北種,一顆火龍果的逆襲之路
在陜西楊凌青皮她園火龍果基地連片設施大棚內,火龍果苗舒展著厚實的翠綠枝條,枝頭綻放“秦紅龍”“蜜玄龍”等新品種花蕊。
“2009年,我們從海南回到楊凌時,沒人相信北方能種出高品質火龍果。”青皮她園火龍果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王艷表示,該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以火龍果為代表的“南果北種”產業研究推廣。經過多年探索研究,目前已成為西北地區種植規模最大、行業標桿式龍頭企業之一。
“聯農帶農,共同發展”是合作社堅守的初心。基地擁有火龍果品種20多個,其中主栽品種5個,培育審定火龍果新品種“秦紅龍”“新雙色”2個,年產火龍果500多噸,實現畝均產值10萬元以上,年推廣種苗6000余畝。合作社圍繞火龍果種植培育、種植示范、技術推廣,堅持以產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累計推廣火龍果種植6萬畝,帶動省內外20余個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產業價值超10億元,使更多農戶走上“南果北種”高質量發展之路。
陜西楊凌青皮她園內火龍果種苗
“目前,基地總面積200余畝,已建成高標準設施溫室及相關配套設施10余萬平方米,形成了設施完善、功能完備、技術先進的現代產業體系。”基地員工小郭介紹表示,合作社先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深度合作,不斷優化設施大棚,探索出拱棚雙膜、拱棚三膜種植模式。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基地的火龍果種苗繁育、深加工和旅游等衍生產業,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年接待鄉村干部培訓、職業農民培訓、基層干部培訓及客商3萬人次。
據悉,基地下一步將借助楊凌示范區“區校融合”力量,充分發揮合作社在“南果北種”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方面的優勢,著力在技術創新、聯動助農、推廣示范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爭當楊凌示范區服務旱區現代農業的“排頭兵”。
智慧果園,獼猴桃的“變形金剛”革命
距離青皮她園火龍果基地不遠的楊凌國際獼猴桃創新創業園,另一場農業革命正在上演。步入占地面積239畝的智慧果園,枝干遒勁的獼猴桃樹綴滿幼果,這是可預見豐收的未來圖景。
為了孕育頂級風味,園區在土地上傾注心血。建設前期,園區投入巨資改良土壤,酒糟、油渣、菌菇渣與碳基肥協同發力,在數年堅持下,土壤有機質含量從0.8%躍升至5%以上。技術負責人高志雄指著魚骨形枝條介紹道:“這種樹型讓每片葉子都能充分采光,配合改良后的有機土壤,獼猴桃甜度顯著提升。”更引人注目的是園區的智能伸縮防護棚,通過與物聯網感知系統和氣象大數據聯動,防護棚會像“變形金剛”般動態調整棚體開合,精準應對極端天氣,這項技術為果品穩定生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為了突破品質瓶頸,高志雄團隊十年磨一劍,錨定“成熟晚采、美味即食、安全健康”的鐵律,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技術支持下,千噸級低溫冷庫與該校專利“增氧催熟裝置”精準調控后熟過程,讓國產獼猴桃首次擁有了穩定即食的“高端基因”。“消費者開箱即食的同時,還能保持15天的黃金賞味期。”高志雄表示,這項技術讓獼猴桃市場價格每公斤提升2—3元,推動即食獼猴桃成為市場新貴。
楊凌國際獼猴桃創新創業園內的灌溉系統
園區構建的“天幕防護—枝序優化—根系養護”三位一體栽培體系,形成了“實驗室+田間”全鏈條創新模式。在扶風、眉縣等地建設的2000畝示范園,帶動7個重點基地實現標準化生產。如今,這座集品種展示、種苗繁育、標準種植、科普觀光等功能于一身的園區,已躍升為中國首個獼猴桃全產業鏈示范標桿。
金色種子,玉米小麥的增產傳奇
楊凌作為中國四大種業創新基地之一,育種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審定通過的1100多個新品種被廣泛推廣到23個省區,僅小麥和玉米系列新品就在黃淮地區累計推廣面積超8.5億畝,增產430億斤。玉米育種緊盯農業現代化要求,推動形成了中國玉米第四大產區——西北產區。
在楊凌良科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玉米的故事同樣精彩。基地種植了66個玉米新品種,設立了30余個科研課題,涉及20多位專家的研究成果。“良玉99”是這里的明星品種。楊凌良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專家宋協良介紹:“該品種具有產量高、抗倒伏、抗病菌、結實的特點,今年在省內推廣面積達5萬畝,預計明年可達15萬畝。”
隨著國外種企紛紛涌入中國市場,帶來了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挑戰,為了推進玉米全程機械化,主動迎接挑戰,宋協良以超前理念、前瞻思路,把育種聚焦在高抗倒伏、保高產的目標上。自2002年開始到2012年,“良玉99”經過布拉萬臺風的考驗通過國家審定,良科種業再次實現自我超越,有了八級大風刮不倒的“鐵稈優質品種”。
楊凌良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內不同的玉米品種
“良玉99”增產數據同樣令人振奮。宋協良算了一筆賬:“從這幾年在陜西示范種植的數據來看,‘良玉99’一畝可增產50公斤以上,一畝效益增加約200元。今年,在合陽縣通過寬窄行種植產量達到850—900公斤。”“良玉99”,這個土生土長的民族種業品牌,好似一簇明星,緩緩升起在中國種業的青紗碧空。
走向世界,“楊凌”模式全球輻射
楊凌良種不僅在國內開花結果,還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了世界。作為設施農業領域的“國際樣板”,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已累計接待上合組織國家13個、團體56個,來園學習游覽參觀學員達1900余人。“科技引領、企業主體、多方協同、政府推動”的園區建設運營模式推廣至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8個境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輻射面積超3000萬畝。
國際合作的深度不止于此,2023年7月,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完成了一項特殊任務——陜西3萬余顆參與航天實驗的種子在完成太空之旅后重返地球,在此交接。這批“飛天”種子包含小麥、獼猴桃、花椒、茄子和雜交油菜等品種,是陜西農業走向太空育種的重要一步。
楊凌良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專家宋協良介紹玉米品種特性
從黃淮海平原的萬頃麥浪,到黃土高原的連片果園;從新疆的設施大棚,到中亞的示范農場……楊凌良種扎根的土地越來越廣闊。在實驗室與田地的接力中,旱區農業的未來正在被重新定義。
編輯|高瑜審核|趙允
來源|農家書屋雜志
微信號:yanglingca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