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率領多國艦艇編隊從樸茨茅斯港起航,開啟名為“高桅行動”的全球部署。這場被英媒渲染為“馬島戰爭后最大規模海外部署”的行動,本意是展示英國對印太和平的承諾,卻因一系列技術故障和戰略退縮,淪為一場貫穿三大洋的尷尬巡游。
出發前一周,社交媒體曝出“威爾士親王”號的錨鏈銹跡斑斑,被迫臨時拆裝姊妹艦“伊麗莎白女王”號的備用船錨應急。好家伙,這可是航母不是單車啊!這是玩了一手“共享船錨”?
英國海軍的捉襟見肘算是藏不住了: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造價合計62億英鎊,卻連基礎配件都需拆東補西。更掉鏈子的是“伊麗莎白女王”號因螺旋槳軸斷裂仍在維修,而“威爾士親王”號同款主軸2022年曾斷裂趴窩半年,此番帶病遠航被美媒直指“極有可能半路拋錨”。
艦隊剛過直布羅陀海峽,技術隱患便逐一爆發。5月底通過蘇伊士運河時,衛星圖像顯示航母航行姿態遲緩;6月初進入印度洋后,40℃高溫觸發動力系統過熱警報——該艦燃氣輪機與柴油機組合的設計缺陷,使其難以適應熱帶海域。更大的打擊發生在6月14日:一架F-35B因“液壓故障”迫降印度特里凡得瑯機場。英方拒絕印度提供的機庫,任由價值1.2億美元的隱身戰機在季風雨中露天停放11天,唯恐敏感技術外泄。印度網民趁機調侃:“扣下飛機,讓英國人用大英博物館的印度文物來換!”
6月23日,艦隊抵達新加坡濱海灣。按計劃,下一站將穿越南海“展示存在”。然而英國《每日郵報》披露,航母未按原航線進入南海,突然改道巽他海峽駛向澳大利亞。軍方內部人士承認,此舉是為“避免刺激中國”,因解放軍山東艦航母編隊正在南海活動,且“南海島礁基地與陸基航空兵形成雙重威懾”。英國國防參謀長拉達金4月緊急訪華協調的“預防誤判”,最終以皇家海軍主動退避收場。
這場“大國秀”的尷尬遠不止于此。6.5萬噸的巨艦僅配備3座密集陣近防炮,防空能力弱于普通驅逐艦,被迫依賴挪威護衛艦“阿蒙森”號與加拿大“魁北克”號護航;F-35B在高濕度環境中發動機腐蝕速度超設計標準3倍,而且掛彈后隱身功能失效、作戰半徑縮至500公里;英國自6艘45型驅逐艦中僅能抽調1艘(“不屈”號)護航,其余皆因預算削減處于維修狀態。說實話,這展示的算是哪門子存在呢?
從“共享船錨”到F-35B滯留印度,從南海改道到盟友“湊份子護航”,“威爾士親王”號的旅程成了大英帝國衰落的隱喻。英國《衛報》民調顯示,47%民眾反對“用納稅人錢支撐海外軍事冒險”,主張優先投入國民醫療。英國航母實際上已經淪為政治符號,技術短板與戰略野心的鴻溝難以遮掩——“雷聲大雨點小”的展示,終究源自國力與野心的嚴重錯位。
英國海軍的困境并非一蹴而就。近年來,英國因預算不足,不僅提前退役兩棲戰艦,連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維護成本也難以負擔。每天數百萬英鎊的運營成本,讓英國痛苦不堪。英國政府耗盡有限的資金,削減關鍵任務資產,以全力發展一個不過是為了滿足虛榮心的項目。而英國皇家海軍根本無力維持這樣一個“虛榮”項目。
“威爾士親王”號的全球“示弱”之旅,不僅暴露了英國海軍的技術短板和戰略野心的錯配,更折射出大英帝國的衰落。在國力與野心的碰撞中,英國的“大國秀”最終淪為一場尷尬的巡游。未來,英國能否在軍事野心與現實國力之間找到平衡,仍是一個未知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