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第七屆平遙國際影展上 ,95 后導演耿子涵的長片首作 《 小白船 》 獲得費穆榮譽最佳導演 , 這是平遙影展舉辦七年來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導演 。 更值得關注的是 , 影片的主創陣容幾乎是清一色的女性 , 也因此被男主角梁龍戲稱為“鐵娘子”團隊 。
“小白船”這三個字被大眾 更為 熟知 , 要歸因于 2020 年上映的網劇 《 隱秘的角落 》, 這首童謠在當年給大家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 。 當時 ,《 小白船 》 正 在參加第五屆青蔥計劃 , 耿子涵和編劇劉亦寧一度想要改名 , 但又覺得這個片名未來也許更能被大家記住 。 果不其然 , 影片在平遙影展亮相后 , “小白船”不僅一改曾經的驚悚 , 反而成為青春少女多重情愫的代名詞 , 榮獲平遙影展觀眾票選藏龍最受歡迎影片 。
時間來到將近兩年后。今天,2025年7月4日,《小白船》終于迎來全國公映。“幕味兒”特播發我們當年在平遙對耿子涵的專訪以支持。
衷心希望,過去所有的收獲,以及今天和更廣大觀眾的見面,能成為耿子涵未來創作的支撐與動力;更祝福 她也能像影片的主角劉嫻 (周美君飾) 一樣 , 在故事結尾邁向了全新的成長階段 。
緊張,超級緊張
幕味兒:這是您第一次來平遙影展嗎?
耿子涵 : 之前大學時帶短片參加過平遙一角 ( 教育板塊的常設單元 ) , 前年跟著青蔥計劃也來過 , 今年是第一次正式以入圍長片的導演身份來這里 , 但因為有其他工作 , 這次在平遙的時間比較短 , 沒有看到更多片子 , 非常遺憾 , 希望以后有機會能完整地參加一次 。
幕味兒 :《 小白船 》 此前入圍了戛納電影節的導演雙周單元和釜山電影節的亞洲之窗單元 , 當時更多是面向外國觀眾 , 這次在平遙相當于是第一次面向國內的影迷群體 , 您會感到比之前更緊張嗎 ?
耿子涵 : 會 , 超級緊張 。 之前在戛納 是《小白船》第一次和觀眾見面,一切都是未知的。 在釜山也很緊張 , 因為影片里面有很多朝鮮族的元素 , 我不確定韓國觀眾會怎么看待這種文化上的表達 。 到了平遙也非常非常緊張 , 放映的前 30 分鐘我如坐針氈 , 但后面感覺場子整個暖起來了 , 整個廳都是活躍的 , 我就慢慢踏實下來了 。
幕味兒 : 在平遙首映場的映后 , 很多觀眾都特別激動地表達喜歡 , 也有觀眾提出了自己對影片的理解 , 您是怎么看待觀眾解讀的 ? 網絡上的評價會影響到您嗎 ?
耿子涵 : 對于各類解讀 , 我是一個特別積極的態度 。 有些東西我確實是這么想的 , 能被看到就覺得特別幸福 。 有一些可能我原本不是這么想的 , 但觀眾的解讀也能為我們的表達增色 , 幫助大家去理解這個故事 , 這也是特別好的 。
我覺得電影和觀眾的關系很微妙 , 我很害怕我想表達的和觀眾感受到的不是一個東西 。 這次在平遙放映完 , 觀眾的反響對我來說是特別大的驚喜 , 但我很快又會有壓力 , 萬一大家的預期被抬高了 , 以后影片正式上映時會不會讓大家失望 。 我就是特別容易瞎琢磨 , 但也會想 , 現在這樣總比被打差評要好吧 !
女孩開眼看世界
幕味兒 :《 小白船 》 本身 是一首朝鮮的安魂曲, 您在發布會上也提到 “朝鮮族的角色是藝術創作的一部分”,為什么會選擇 在故事中加入 朝鮮族 元素 ?
耿子涵 : 這個故事本身是在講一個女孩的成長 , 劉嫻一開始就像一張白紙 , 在媽媽 ( 梁靜 飾 ) 的保護下生活 , 跟外界沒有太多接觸 。 到了爸爸 ( 梁龍 飾 ) 那兒 , 在一個特別市井的照相館里 , 她才算是真正“出生” 。 爸爸的東北口音先加入進來 , 然后是明美 ( 黃子琪 飾 ) 帶來的少數民族元素 , 這更像是一個劉嫻開眼看世界的過程 , 她認識了一個說著不一樣的語言 , 吃著不一樣的東西 , 有著不一樣的習俗 , 那種新奇感和吸引力對劉嫻來說 , 我覺得沖擊是很大的 。
幕味兒 : 影片的背景放在了哈爾濱 , 最后還出現了俄羅斯的元素 , 結合劉嫻和明美兩個角色在片中對自我的某種追尋 , 故事在創作階段會有意識加入一些有關身份認同的隱喻嗎 ?
耿子涵 : 我沒有特別著重于考慮身份認同的問題 , 編劇劉亦寧是哈爾濱人 , 所以寫了一個哈爾濱的故事 。 我們也有討論是否一定要在哈爾濱拍 , 最終確定下來的原因是我覺得哈爾濱是一個特別多元化的城市 , 有俄羅斯的風情 , 也有少數民族 , 有的人對生活品質特別有追求 , 有的人市井氣息特別濃 。 如果一個女孩成長的故事發生在這里 , 她確實能看到各種各樣不同的存在 , 所以是從這個角度出發考慮的 。
幕味兒 : 這是一部輕量化的電影 , 沒有宏大的時代背景和時代隱喻 , 但在平靜的外部環境之下 , 劉嫻的內心是洶涌的 , 您似乎抓住了每個人在青春期時的共性感受 。
耿子涵 : 我自己本身就特別癡迷這種有關青春的話題 , 我覺得不管是劉嫻還是我自己 , 青春期時就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 , 特別有精力 , 又特別傻 , 但很多事只有發生在十五六歲時才是成立的 , 才是美的 , 一旦過了這個年齡就完全不一樣了 。 所以我覺得對于很多人而言 , 青春都是一個特別美妙的階段 , 無論做什么都是可愛的 。
幕味兒 : 所以您也會把自己的一些經歷和感受放到影片中 , 形成某種意義上創作者的個人投射嗎 ?
耿子涵 : 其實沒辦法特別具體到哪個部分 、 哪段經歷 , 好像都是無意識的 。 故事本身有很多情感能讓人產生共鳴 , 我的思路就是盡量把這些情感放大 , 比如劉嫻最開始見到爸爸時的陌生和抵觸 , 就來自于我小時候害怕我爸爸的胡茬 , 都是很細微的感受 。
幕味兒 : 劉嫻最后被媽媽帶走時其實對爸爸是有不舍的 。
耿子涵 : 關于這個地方其實有兩方面 , 首先肯定是父女關系在這個夏天慢慢靠近 , 從一開始的不熟悉到最終的不舍得 。 另外就是 , 小時候我們很容易在剛剛適應了一個環境之后 , 突然就被拽走 , 是一個很被動的成長狀態 , 這種感受也是我想表達的 。
幕味兒 : 成長過程中外部的不穩定性也和劉嫻自己心里面的不穩定形成了奇妙的關系 , 可能這并不是您一開始設定好的 , 但隨著人物自己的發展 , 這種互文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
耿子涵 : 沒錯 , 我也感受到劉嫻對爸爸的不舍那里可能還成為了這個片子的一個小淚點 , 但我們在創作時并沒有刻意渲染這里的分別有多么慘痛 , 反倒是那種好不容易適應了爸爸這里的環境 , 就直接被媽媽帶走 , 連那個屋也沒有再進去過 , 這種突然間被動的改變和自己無法掌控的感受 , 我覺得是更能讓人感覺到酸楚的 , 也是很多人在青春期時必須要面對的 。
幕味兒 : 您怎么解讀劉嫻對明美的情感 ? 她從依賴媽媽到接納明美和爸爸 , 然后又不得不離開他們 , 最后她真的長大了嗎 ?
耿子涵 : 首先 , 我覺得劉嫻從被送到照相館那一刻開始 , 她的每一分每一秒可能都特別難熬 , 這個爸爸她不喜歡也不熟悉 , 那個阿姨 ( 劉蓮姬 飾 ) 也是陌生的 , 還有一只猴子 。 在這個時候 , 有一個漂亮姐姐出現 , 她好像抓到了一棵救命稻草 。
說到劉嫻對明美的情感 , 雖然明美看起來更成熟 , 但其實在兩個人的相處中 , 她們都漸漸發現 , 劉嫻才是那個能給明美帶來溫暖的人 , 可能自她己都不知道原來我還有這樣一面 。 所以對劉嫻來說 , 這是一個特別大的成長 。
再到后來明美離開 , 媽媽回來 , 跟爸爸分別 , 我覺得劉嫻的成長從來沒有停止過 。 雖然最后和明美重逢時她表現得像個小大人 , 但當 《 小白船 》 這首歌再次響起的時候 , 她的感受一定又是新的 , 是從來沒體驗過的酸楚 。
幕味兒 : 借用您剛剛說的“劉嫻開眼看世界” , 她在看到全新的世界之后 , 又經由這個世界邁向了下一個成長階段 , 最后影片雖然結束了 , 但劉嫻這個人物還在她的時空中繼續成長著 。
耿子涵 : 我覺得是這樣的 。
幕味兒 : 我注意到在光影方面 , 您在劉嫻身上用了非常多的柔光 , 很多都是非現實的打光方式 , 這其中有關于塑造人物 、 表達情感方面的作用嗎 ?
耿子涵 : 我們確實在前期拍攝的時候就加了一些柔光鏡 , 因為整個故事最初的結尾是在十年之后 , 劉嫻已經長大了 , 和媽媽一樣也成為一名醫生 , 在照顧一個病患時突然想到了明美 , 想到了那個夏天 , 所以青春時的故事都是劉嫻的回憶 , 雖然情感是記憶猶新的 , 但具體發生的事情是否被記憶篡改了 , 誰都不知道 。 但我們拍攝時因為是疫情期間 , 醫院的戲沒有辦法拍 , 后來在剪輯時發現還是停在青春時期更好 。
另外 , 其實大量的柔光效果是在后期處理的 , 把它夸張化了 。 我們的調色師 Yov Moor ( 約夫·摩爾) , 他看完影片小樣 , 覺得這個片子就像是小時候我們都特別喜歡的糖紙 , 閃閃的 , 特別漂亮 , 但其實很便宜 , 只有在青春期的時候才覺得這是個寶貝 , 所以他想把這種微妙的感受表現出來 。
關于打光 , 我跟郝嘉越 ( 攝影指導 ) 也有很多設想 , 比如有一場戲用燈光模擬車燈 , 灑在劉嫻和明美身上 , 鏡頭里她們雖然沒有直接交流 , 但那個光就像是一只手在撫慰著她們 , 延續著當下的情緒 。
幕味兒 : 明美這個人物也很有意思 , 她的外在看起來非常陽光 , 但她其實也是在一個單親家庭中成長 , 似乎也在成長中不斷去尋找自己的情感依托 , 她的故事線是怎樣考慮的 ?
耿子涵 : 聊到明美我突然回憶起開機之前和黃子琪一起討論的階段 。 我覺得明美其實是把自己全副武裝起來了 , 性格也好 , 打扮也好 , 都是在掩蓋自己內心的脆弱 。 她有很多面 , 對待喜歡自己的男孩 ( 陸星 飾 ) 時處得像哥們兒 , 在和朱宏嘉老師扮演的中年男人在一起的時候 , 就充分利用小女孩嗲嗲的一面 , 反倒是在劉嫻面前 , 明美是最放松的 , 是出廠設置 。 我覺得明美的內心就是希望讓別人都喜歡她 , 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喜歡 , 這樣她才能有安全感 。
黃子琪對明美的理解是 , 她覺得這個人物所有的動力都是要為自己的生活謀取一些未來的可能 , 都是特別現實的考慮 。 明美有一句臺詞是“我運氣不好” , 黃子琪覺得是這句臺詞讓她找到了這個人物 。
關于“她們”
幕味兒 : 您和黃子琪 , 還有編劇劉亦寧 , 都是大學時非常好的朋友 , 這次是你們第一次正式在一個完全社會化運作的項目中合作嗎 ?
耿子涵 : 是的 , 包括郝嘉越 , 她也是我從大學時期就在一起合作的 , 也是這么多年我唯一合作的攝影師 。 之前學生時期拍片也會有壓力 , 但因為自己就是資方 , 所以氣氛還是會更輕松一些 。 到了 《 小白船 》, 我們不僅要為作品本身負責 , 還要考慮資方和制片方面的問題 , 所以壓力會更大 , 因為我們都希望大家對這個項目有信心 。
幕味兒 : 在影片制作的整個過程中 , 制片人鄭菁老師 、 監制梁靜老師等等 , 她們給了您哪些方面的幫助 ?
耿子涵 : 劇本還在青蔥計劃的時候 , 梁靜老師 和鄭菁老師的喜歡就給了我非常大的動力 , 她們覺得這已經是一個接近拍攝的劇本了 , 我就有一種被人看到 、 被人認可的感覺 。 靜姐在選角方面給了我特別大的底氣 , 不管是周美君 , 還是黃子琪 、 梁龍 , 都是有了靜姐的認可之后 , 我們才更放心地去做選擇 。
幕味兒 : 此前的很多采訪都涉及了大量關于女性團隊 、 女性視角的問題 , 影片本身也更加吸引女性觀眾 , 再加上您是第一位拿到藏龍單元最佳導演的女性 , 所以這類問題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 您自己怎么看待這方面的問題 ?
耿子涵 : 我和劉亦寧在大學創作這個故事時 , 其實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是一個女性電影 。 當時我們的大學老師顧崢 , 也是 《 小白船 》 的文學策劃 , 他說寫點有真情實感的事 , 我們就動筆了 。 所以我們并沒有在創作過程中帶著所謂的女性視角 , 其實是無意識的 , 是不自知的性別概念 , 然后就一路走到了現在 。
我在很多采訪里也講過 , 可能 《 小白船 》 的劇本本身就更加吸引女性創作者 , 所以前期我們自然而然就組成了這樣一個團隊 。 反倒是到了后期 , 從剪輯 、 聲音 , 到作曲 , 開始有男性主創加入進來,讓這個片子的塑造更加多元和立體。
幕味兒 : 在您后面的創作中會更有意識地去表達一些與性別有關的內容嗎 ? 未來是否會考慮商業類型的創作 ?
耿子涵 : 我肯定會想了解更多關于女性的內容 , 比如女性 話題 是怎么構成的 , 歷史 上 是怎么發展的 。 我始終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女性 , 這種視角肯定是一種天性 , 是一種本能 , 無論我是否 有意為之 , 這種視角都存在 。
關于商業類型 , 我沒有給自己設限 。 其實從創作者角度出發 , 我很難界定一個故事是否有商業性 , 有多少商業性 , 除非它的出發點就是市場 。 我覺得還是從故事本身出發 , 如果有好的項目 , 好的故事 , 就沒有理由不去嘗試 。
幕味兒 : 最后 , 關于 《 小白船 》 和一路走來的伙伴 , 您有哪些期待 ?
耿子涵 : 我們這次來平遙確實收獲了很多信心和鼓勵 , 未來會一起 努力 , 在有限的資金內做好后續的工作 , 讓這個片子能被更多觀眾看到 。 我們的主創也都因為這個片子收獲了很多 , 比如郝嘉越提名了亞太電影獎的最佳攝影 , 我覺得特別開心 , 也希望之后有更多好角色來找我們的演員合作 。 我自己從去年開始構思一個新的故事 , 目前還在創作中 , 希望以后能給大家呈現出更好的作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