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劉安琪 通訊員 何勇潔
編者按 又是一年高溫季,灼灼烈日炙烤著大地,也映照著無數堅守一線的勞動者的身影。“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高溫下的勞動者,以雙手托起城市運轉的齒輪,以肩膀扛起高質量發展的重擔。他們無聲的奉獻,如磐石般堅韌,如爐火般熾熱,生動詮釋著最質樸、最珍貴的勞動精神。南京日報今起推出“高溫下與勞動者同行”欄目,記錄這份堅守的榮光,傳遞城市的敬意與關懷。他們,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脊梁!
7月1日出梅,7月2日灼人的高溫就開始發揮威力,當天南京午間最高氣溫約37℃。
記者來到梅鋼物流部鐵水配送中心時,作業長楊佳明正站立在調車棚內,目光如炬,手中平穩操作遙控器,在軌道線路上來回取送1500℃的鐵水。調車棚位于機車車頭兩側,為方便單人遙控作業和查看前方運行狀況,其設計為半開放式,無法完全隔絕外部環境。
7月2日,在梅鋼物流部鐵水配送中心,機車司機堅守崗位,駕駛混合機車把1500攝氏度鐵水送達煉鋼廠。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戚珂嘉 攝
物流部鐵水配送中心機車司機是目前梅鋼唯一露天作業的崗位,無論風吹雨打、嚴寒酷暑,機車都在鐵軌上穿梭往來。一輛輛機車拖著滿載滾燙鐵水的魚雷罐車,循環于煉鐵廠和煉鋼廠間。當魚雷罐車穿過記者身旁,炙熱的空氣瞬間撲面而來。酷暑時節,機車司機頂著烈日,身挎3公斤的遙控器,每天上下機車、魚雷罐車200余次。
“信號好了!”在現場,記者看到楊佳明仔細確認信號機,隨后右臂平伸,兩指并攏指向前方,進行信號確認。高效、精準操作,才能使得魚雷罐車“使命必達”。他們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安全刻度。這樣標準的指唱確認(一種通過“眼、手、口、心”聯動操作來強化安全確認的方法),機車司機每天要重復300余次。
楊佳明身后停著一臺顏色格外鮮亮的機車,它是這一年來物流部的“勞模”——新能源混動機車,平均每天工作18小時。“這是我們的主力車輛,既節能又環保。”2023年11月,梅鋼鐵路運輸用上“混合動力”機車。楊佳明告訴記者,和傳統內燃機車相比,混動機車配備柴油機和鈦酸鋰電池,可減少燃油消耗近40%,大幅降低有害氣體排放。據統計,過去一年,梅鋼通過混動機車的使用,節約燃油消耗約60噸,相應減少碳排放量約55.2噸。
機車停車等待的間隙,楊佳明稍微緩了口氣,鉆進空調恒溫的駕駛室。從駕駛室開動機車,則需要雙人配合作業。這里不僅涼颼颼的,還格外安靜。混動機車的發動機噪聲更小,不再像一般工礦企業的內燃機車那樣嘈雜,為員工提供了一個舒適的休息空間。談起混動機車的優點,楊佳明打開了話匣子,“我們這輛車起步和停車都較快,有效提升了作業效率,同時,采用人機交互界面和微機網絡控制,機車變得更智能了,我們的工作環境也更好了。”
新設備,對員工友好,員工對新設備也格外用心。站上鐵軌,俯下身子移步到車輪旁,楊佳明摩挲著一個關鍵的機車部件——閘瓦。閘瓦是機車制動的重要依賴,磨損到極限后必須及時更換,才能保證機車良好的制動性能,這樣列車才能停得穩。
但更換混動機車的閘瓦,一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整輛車有16塊閘瓦,最初更換一塊閘瓦就得花費30到40分鐘,步驟煩瑣復雜且耗時耗力,單人根本無法完成。”今年經過鐵水配送中心聯合設備點檢團隊攻關,優化了閘瓦更換流程,整車閘瓦更換時間壓縮至1小時左右。楊佳明直言:“在面對困難時,一線員工有著最真實的智慧,他們開動腦筋,為梅鋼穩定順暢生產和極致降本紛紛貢獻著力量。”
員工的智慧是無限的,科技的力量更無窮。據介紹,相對傳統內燃機車,混動機車結構更簡單,故障率也隨之下降。同時,混動機車設有一套智能運維系統,通過對主要部件數據的采集和處理,能提前判斷故障,大大降低了日常點檢的工作量。
烈日下,楊佳明和同事們依然要忙碌,但新裝備、新技術正在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更高的工作效率、更有獲得感的未來。
來源: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