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季,本是學霸的高光時刻,可誰能想到,今年最火的竟是個考了288分的女生?
語文89、數學22、英語30,三門主科加起來不到200分。就這么份“慘烈”的成績單,配上鏡頭里母女倆樂呵呵的模樣,直接引爆全網。
人民日報都下場點贊“快樂教育”,結果沒幾天劇情大反轉——原來這對母女早有“預謀”,視頻爆火當晚就開直播,還被扒出媽媽是資深博主,這波操作,直接把網友整不會了。
事情剛出來的時候,評論區全是彩虹屁。有人說“這爸媽心態真好”,有人夸“拒絕唯分數論太贊了”,甚至有人羨慕“要是我當年也有這樣的爹媽就好了”。畢竟在“雞娃”成風的大環境里,突然冒出個全家為288分歡呼的視頻,就像往平靜湖面扔了顆炸彈,太顛覆認知了。
可大家還沒感動幾天,就發現不對勁了:視頻爆火當晚,母女倆就開直播聊高考心路,評論區不斷引導關注;再深挖,媽媽的賬號“蘭姐來了”早就運營得風生水起,女兒查分后更是連發五六條相關視頻,這不就是妥妥的“流量操盤”嗎?
這下網友炸鍋了。有人直接開懟:“低分不是錯,但拿低分炒作帶貨就太惡心了!”還有人替寒窗苦讀的學生委屈:“人家拼了12年才夠到本科線,你靠288分就想賺快錢,這公平嗎?”
有意思的是,之前轉發點贊的人民日報,悄咪咪刪掉了相關內容。官媒這態度轉變,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原來大家都發現,這場“溫馨大戲”背后,藏著滿滿的套路。
平臺后來出來澄清,說母女倆沒像傳言那樣瘋狂帶貨,賬號也沒接廣告。但這解釋根本壓不住輿論。大家氣的不是女孩考低分,而是反感把高考當劇本、拿教育當生意的做法。
高考是什么?是無數普通孩子改變命運的獨木橋,是最公平的競爭賽道。可現在倒好,有人把低分包裝成“反內卷人設”,靠賣反差感吸粉,這不是在消費大眾的情緒,又是什么?
仔細想想,這些年類似的操作還少嗎?前有學霸靠講題漲粉,后有學渣靠擺爛出圈。但學霸起碼憑真本事,學渣卻靠賣慘、扮丑博眼球。高考本該是嚴肅的人生關卡,現在卻成了網紅的“流量素材庫”。
更可怕的是,這種風氣一旦蔓延,會讓多少孩子覺得“努力沒用,會炒作才是王道”?當教育淪為流量游戲,毀掉的不只是高考的公信力,更是整個社會對奮斗價值的信仰。
有人可能會說:“人家沒違法,憑本事賺錢有啥錯?”問題是,有些錢能賺,有些錢賺了會寒人心。
就像那個考288分的女生,如果她和媽媽大大方方說“我們就是想當網紅”,或許爭議不會這么大。可她們偏要披著“快樂教育”的外衣,利用大眾對唯分數論的反感,把自己包裝成“反內卷英雄”,這就觸碰了教育倫理的底線。
高考失利本應是反思的起點,現在卻成了變現的工具,這讓那些認真備考、踏實努力的學生怎么想?
再往深了看,這場風波也暴露出我們對“情緒敘事”的盲目追捧。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家太渴望看到“反套路”的故事,以至于忽略了背后的商業邏輯。
當我們為288分歡呼時,有沒有想過,這種狂歡可能正在消解高考的嚴肅性?如果連高考都能被娛樂化、商業化,那還有什么不能被包裝成商品?
說到底,高考承載的不僅是個人的前途,更是社會公平的底線。我們反對唯分數論,是希望教育回歸育人本質;但我們也絕不應該走向另一個極端,把“擺爛”“躺平”當成流量密碼。真正的教育,應該教會孩子腳踏實地奮斗,而不是投機取巧博眼球。
這場鬧劇該醒醒了。當我們在直播間為“學渣”歡呼時,別忘了還有無數孩子在書桌前為夢想奮戰。別讓流量毀掉教育的凈土,別讓套路寒了奮斗者的心——因為只有守護好高考的純粹,我們才能守護住普通人改變命運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