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在北京舉行的榮耀Magic7 RSR保時捷設計及影像技術發布會上,正式宣布榮耀Magic7系列全面升級為“大王影像”。
簡單來說,“大王影像”就是一套新的AI算法,除了機內的端側大模型參與圖像處理和優化之外,榮耀還引進云端的百億參數大模型,通過AI學習不同場景主題的拍攝物理特征,來優化超長焦端的圖片質量。
在榮耀首席影像工程師看來,端側大模型+云端大模型協同工作,是手機影像越做越好的原因,也是未來堅持的路線。因為云端算法可以持續更新,不依賴本地,而且不管影像硬件好不好,都能獲得理想的超長焦畫質。
(圖片來自微博)
出發點是好的,手機的超長焦段完全依賴ISZ和數碼裁切,幾乎沒有“畫質”可言,而通過AI大模型進行畫質增強,的確可以讓畫面好上一些。但“AI修圖”引發了不少爭議,崇尚“純正光學”的網友認為“算法和AI是原罪”;也有一些畫質黨認為,手機影像最重要是拍得好看。
(圖片來自雷科技)
事實上,不論網友如何看待,計算攝影是手機廠商不變的堅持。不過在路線選擇上,榮耀借助AI大模型技術走了一些比較“激進”的路線,那就是“AI P圖”,面對外界對榮耀影像的爭議,羅巍是堅持AI路線,還是回歸對光學層面的探索?
堅持云端AI增強,榮耀想讓AI影像平權?
翻看羅巍近半年來的微博照片分享,可以總結出一些東西,那就是大王影像在“一點一點變得更好了”。
(圖片來自微博)
體現出“越來越好”的地方,就是基于端云協同處理的超長焦樣片。每隔一段時間,羅巍就會分享一次AI超長焦的進步,根據他分享的樣張,同一焦段之下,新版本AI處理之后的細節的確要比老版本豐富不少。這并不完全是光學鏡頭配合機內算法的功勞,你基本可以把它想象成AI根據鏡頭拍到的模糊信息,幫你重新“畫”了一張“照片”。
而華為也為相機和相冊提供了類似的云端AI增強功能,需要手機聯網上傳圖片,再等待云端加強后應用到本地中。
因為,手機鏡頭的光學成像能力有限,超長焦全靠數字裁切和靠算法“猜”細節,很長一段時間里,超長焦除了望遠,拍出來的照片基本不可用。
再加上,受產品定位和機身空間影響,手機的影像硬件參差不齊,不同計算平臺的性能也不同,算法優化亦有差異,也就意味著拍照能力上有很大差異。
共同的是,這些手機都可以聯網,也就能利用云端AI計算,這樣一來,不同定位的手機的成像能力,就能通過云端AI計算進行縮小。羅巍之所以堅持為端云協同計算攝影站臺,還是站在“平權”的角度上思考,不論你是什么定位的手機,都可以用云端增強的形式把照片“拍好”,且不用過于擔心硬件帶來的限制。
有多“平權”?榮耀發布Magic V5后,羅巍就更新了微博,表示雖然長焦和保時捷(Magic7 RSR)還有差距,但是“大王影像”一給,問題就不大了。換言之,云端AI計算,讓Magic V5這樣影像硬件受限的手機,有媲美“超大杯”的可能。他還表示,“大王影像”后續會覆蓋所有焦段。
(圖片來自榮耀)
他在榮耀400系列發布會之前的一次采訪表示,云端AI增強,完全有機會讓手機攝影進入“DeepSeek時刻”。要說積極意義顯然是有的,在就任榮耀首席影像工程師之前,羅巍曾負責華為Cyberverse(河圖)項目,是Cyberverse總工程師、相機總工程師,帶領過團隊打造出華為P9、華為P20系列等產品,對于他在AI影像上的理解和堅持,雷科技是給予肯定的。
但坦率地說,云端AI增強只是手機影像的一種輔助路數,并不意味著手機影像不再需要硬件。
云端AI有意義,但本地影像才是關鍵
前面也提到,智能手機的計算性能和影像硬件參差不齊,軟件和光學層面的綜合體驗做不到高度統一,正如折疊屏旗艦和“超大杯”影像旗艦一樣,你只能說它們定位不同,但并不會因為都是“旗艦”所以拍照水平一致。
如果要再扯上算法優化這些,通常智能手機都是依賴本地AI算法完成圖像優化,升級全看OTA,還要考慮芯片性能去匹配軟件算法,一方面,新機迭代帶來的更好的影像表現讓老用戶難堪,另一方面,不同定位的機型也會因為算法、光學器件的差異,造成拍照水平的天差地別。
指望廠商將老旗艦、硬件不太好的手機的拍照水平和最新的旗艦看齊并不現實,這個時候云端AI增強也就有了意義。云端AI計算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長期更新,多機型受益,云端AI就像是一個大的“算法池”,靠手機聯網將照片放到“算法池”優化。
另外,即便是在原生焦段下,基于參數量更龐大的云端AI處理,相機也有“深度思考”的能力,理論上原生焦段下也會有一定的正向增益。
不過,我認為云端AI計算的積極意義目前就止步于此。
(圖片來自雷科技攝制)
“大王影像”的本質是根據圖片的“特征”進行云端AI增強,本質上就是一種更激進的AI算法。換句話說,增強效果如何,依舊要看光學硬件傳回的圖片信息。舉個例子,如果你的手機只有一顆主攝,論望遠和裁切空間,所提供的光線信息肯定不如配備了長焦鏡頭的手機,通過云端AI處理,兩者的最終畫面沒辦法做到一致。
再加上,云端AI計算需要手機聯網上傳圖片,處理后再下載到手機上,這個過程會存在一個很明顯的時延,信號不好的時候,也可能會出現“掉算法”的情況。以及連續拍攝同一個場景,出來的圖片都可能是不一樣的。
而站在云端AI大模型考慮,大模型需要源源不斷的圖片數據進行訓練,才能實現更好的效果,部分未“學習”的場景需要等待模型升級,而聯網上傳圖片也會引起用戶對隱私保護的擔憂。
雷科技并不反對云端AI增強算法,不過就現階段來看,手機影像依舊依賴光學器件和基礎算法的積累,云端AI計算屬于輔助性質的增益,不意味著所有影像基礎本就薄弱的手機能夠“碰瓷”超大杯旗艦。
移動影像迷思:要AI還是真實?
要AI還是要真實?這是手機圈子對移動影像長期爭論的話題,至今還沒有結果。
一方面,AI計算攝影讓“拍好片”這件事情的難度有所降低,但另一方面,過度的計算痕跡也讓愛好拍攝的手機用戶感到一些“不真實”。
早期“大王影像”剛推出時,就被網友指出AI“添油加醋”的情況,手機拉到100倍拍到的東西,全是“AI畫出來的”,乍一看很清晰,和傳統的AI算法相比,當時榮耀的“大王影像”更加激進,可能是因為缺少數據庫支撐,導致AI“畫”出來的內容顯得失真。
超長焦領域,所有的智能手機都只能靠數碼裁切和AI算法,已經遠遠超越了手機光學的范疇,全看誰家AI大模型“畫”得更好,這種賽博對比甚至偏離了手機影像的意義。
(圖片來自雷科技攝制)
在這些爭論的聲音里面,要“真實”的用戶相對來說會更多,部分極端一點的聲音認為AI是手機影像進步的“絆腳石”,畢竟手機攝影的核心是“記錄”,如果讓AI參與進來,“記錄”這件事本身就已經不成立,AI畫圖背離了手機影像的初衷。相對中肯一點的網友則認為,手機和計算攝影脫不開干系,支持AI計算一定程度的介入,提高照片質量,但不支持AI主導拍照。
爭議點很明顯,原因主要在于AI算法目前還很難滿足用戶對照片“真實感”的需求,照片放大后,明顯的計算痕跡削弱了這部分“真實感”,才導致網友對過分的AI算法感到不滿。
這位網友認為,云端AI計算目前更多只在極限望遠場景下有效果,日常確保3倍、6倍、12倍這些常用的長焦端,多在影調和防抖上多下功夫。我認為他說得有道理,極限望遠只是手機拍照中相當小的場景,AI算法更應該用于日常焦段的圖片優化,高倍率望遠反而很次要。
(圖片來自微博)
好消息是,云端AI大模型持續升級之后,超遠焦段的成像水平有了一定的進步,就羅巍近期分享的高倍率樣張來看,“亂涂亂畫”的情況開始逐漸減少了。或許,接下來榮耀更希望將這套云端AI算法,打造成一個“更高清的真實”的調性。
其實,雷科技體驗過不少榮耀的旗艦和次旗艦產品,它們的影像表現都能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印象,色彩偏向真實,不會有很強烈的風格化表現,按理說,榮耀的影像反而很適合追求真實且好看的手機用戶。
在雷科技看來,這種影像風格不容易營造記憶點,長期來看,榮耀“大王影像”堅持將AI作為發力點這件事并沒有錯,難點就在于怎么讓AI更好地融入真實記錄里面,變成一種能讓大家都接受的正向增益,而不是困擾用戶的痛點。
顯然,手機影像是體系化工程,AI大模型也是一條幾乎看不見終點的賽道,或許手機影像永遠不會在AI和真實之間得出一個絕對的答案,但希望榮耀能將這兩者的距離盡可能拉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