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組數據刷屏:
賣地收入斷崖式下滑,多個地方項目“喊停”、債務持續走高、公共服務縮水……
很多人這才意識到:
地方財政,可能比你想的更緊張!
過去靠“賣地造城”的神話,現在開始失靈了。
而未來幾年,土地財政的退潮,可能引發一系列“蝴蝶效應”。
今天,我們就用4個關鍵詞,把這件事講明白。讓每一個關心生活的人,都知道大勢正悄悄轉向。
第一問:地方財政到底緊張到什么程度?
來看兩個關鍵數據
2024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為1.61萬億元,同比下跌9.3%;
相比2021年巔峰時期減少近3萬億元!
用一個城市來舉例:
貴陽2021年財政總收入976億元,其中光賣地就占了631億元,占比超過65%!
也就是說:
? 基建項目靠賣地
??? 公共服務靠賣地
政府工資也得靠賣地撐
但如今,地不好賣了,房企不敢拿地,市場觀望情緒濃重,
過去靠“賣地拉財政”的模式,正在全面失效!
第二問:債務壓力大,已經不是“緊張”,是“扛不住”!
數據顯示:
截至2023年底,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已超30萬億元,同比暴漲10%以上。
這意味著什么?
地賣不出去,項目停滯,原本的“賣地還債”鏈條被打斷;
債務利息不斷攀升,借新還舊成為無奈的選擇;
信用評級遭遇下調,融資難度越來越大,連利息都變貴了!
很多地方的財政,已經不是“縮緊褲腰帶”就能解決,
而是陷入了“資金空轉+無源補血”的尷尬循環。
?? 第三問:影響有多大?不只是政府,普通人也已中招!
這不是政府自己的事,影響已經從財政層面蔓延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01|基建停擺,產業鏈斷裂
道路修一半停工,學校項目擱置,產業園爛尾……
據《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報告》數據:2023年基建投資同比增幅僅為5%,創近年新低。
建設停了,企業沒訂單、工人沒活干、上下游沒生意,
連帶著就業、消費、稅收統統下滑!
? 02|公共服務“縮水”,老百姓切身有感
財政吃緊,直接影響到民生支出:
教育預算削減,教師工資延期發;
醫療設備更新滯后,地方醫院難以擴建;
社會保障投入減少,老齡人群首當其沖……
尤其是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這種“緊縮感”更明顯。
第四問:出路在哪?4個方向,可能決定地方的“再造力”!
? 01|開源:從“賣地”轉向“造血”
靠地靠不住,就得靠產業、靠服務、靠科技。
發展方向包括:
新能源、高端制造、數字經濟、文旅IP、夜經濟;
加強與中央財政的對接,爭取專項轉移支付;
招引優質企業,擴大稅收盤子,而不是一味拉地賣房。
? 02|節流:財政支出“動手術”,擠掉低效項目水分
砍掉冗余行政支出;
停掉無效形象工程;
把錢優先投到教育、醫療、基建這類高乘數領域。
用一句話總結:能花的花精準,該省的絕不“講面子”。
? 03|改革:重塑地方財政體制
地方過度依賴土地收入,根源還是“機制單一”。
要解決根本問題:
探索新稅種,如城市使用稅、環境服務費等;
探索城市群內“共建共收共管”的收入機制;
推進財政公開化與透明化,激發市場信心。
? 04|債務重組:避免“滾雪球式崩盤”
合理拉長償債周期;
推出地方債券置換計劃;
建立地方信用評級體制,規避系統性金融風險。
? 最后的提醒:
地方財政真的緊張了嗎?是的,真實且迫在眉睫。
但只要政策對路、動作及時,并不是無解。
你所在的城市,最近有沒有遇到醫院項目停工、學校建設推遲的情況?
你怎么看地方“去土地化”之后的財政新出路?
歡迎留言區分享你的觀察與思考
你看到的細節,可能就是中國經濟大趨勢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