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抽抽涼
“我后來才明白,我媽是在跟我雌競。”
“厭女是最自我撕裂的部分,一邊覺得不該這樣,一邊又在發生。”
聽完小帕的段子,很難不對她的人生產生強烈好奇。
一個看著漂亮、自信、性格酷颯、對舞臺極具掌控力的女性,似乎與她口中極端抽象的原生家庭非常割裂。
敏銳如魯豫,也因此邀請小帕來《巖中花述》播客對談。正如鳥鳥所說,小帕的真實人生,比段子來得更地獄。
7至17歲間生母缺席,父親酗酒、沒有工作、不斷戀愛結婚六七次之多。
“抓媽”場景曾真實出現:多年未見的生母突然出現在校門口,和某任后媽大打出手,后揚長而去。
很難想象,一個小女孩怎樣面對理解這樣的場面,她尖叫、羞憤、茫然。
奶奶養育她,也教育她:不聽話不干活,會被未來丈夫和婆婆毆打。
因為眼睛大且目光不夠柔和而不敢在家中抬頭。因為沒有錢買合適的褲子而討厭自己的大長腿。
而沒用的爸爸,更像是她不懂事的弟弟。什么都不做,小帕還被奶奶要求“讓著他點,他總會變好的。”
生母曾“尋回”小帕,目的只是為了再婚期間,找個人照顧小女兒。幾個月后,這段母女相處,以“我真后悔把你接回來”告終。
3700公里的求學路,要坐3天綠皮火車,幾千塊錢的學費,父親不出母親不給。
但母親會向她炫耀3000塊錢的靴子,滿桌的昂貴護膚品。后來小帕才明白,母親這是在“雌競”。
她在厭女的環境中成長。因此攻擊、撕裂、卑微求生、沉默反抗,成為了小帕成長的主題。
果然,舞臺下的她,抑郁、雙向情感障礙,不斷自我攻擊,再自我成長。
播客的標題是,一個女孩要走多少路,才能成為一個女人。
但令我幾乎落淚的是“我本不必經歷這一切”。
是啊,女性,本不必經歷這一切。
沒有哪個女孩,應該因為外表被貶低、因為出生、成長本身被厭棄。更何況是源自至親。
這段對話中,小帕的表達邏輯非常清晰、成熟。源自她多年以來自我反思、自我攻擊形成的思辨力。
她從自我的悲劇中掙扎跳出,并懂得了女性悲劇的群體性。
“當她有機會說話時,絕不會只說自己”的含金量又增加了。
這也是女性題材脫口秀為何如此火熱。
因為“我們被分而治之太久了”,“我們本不必經歷這一切”。
最后也想強推所有女性去聽《巖中花述》這檔播客,我也是在脫口秀帖子評論中被種草。
魯豫強大的共情力、知識儲備和語言表達能力,讓每段對話很有magic~
在聆聽她人中窺見自己,從自我成長中,探索世界。
(本文插圖源自網絡及截圖,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