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舉世矚目的開國大典隆重舉行,毛主席莊嚴宣告:
“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自此,一個飽經磨難的民族,徹底擺脫了被欺凌的命運。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成為了億萬中華兒女的集體記憶,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為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但大家可曾注意到,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真的說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嗎?
1997年,開國大典現場播音員丁一嵐站出來辟謠,表示毛主席在大典現場,并未說出這句后來膾炙人口的話,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丁一嵐出面辟謠
丁一嵐,這位央廣資深播音員,曾是開國大典的親歷者和見證人,1949年10月1日,她與同事齊越一起,在天安門城樓上擔任現場實況轉播的重任。
站在距離主席臺僅十幾米遠的地方,丁一嵐清晰地記錄下了,毛主席宣告新中國成立時莊嚴場景和鏗鏘話語。
那一刻,她的心情無比激動,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能夠參與到這樣一件改變國家命運的大事中,丁一嵐倍感自豪。
齊越、丁一嵐
歲月流轉,轉眼近半個世紀過去了,1997年6月,一檔電視智力競賽節目的播出,卻讓丁一嵐感到十分震驚。
節目中,主持人和參賽選手竟然異口同聲地說,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曾高呼“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作為現場親歷者,丁一嵐對毛主席的講話記憶猶新,她非常肯定,毛主席當時只說了一句話:
“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并沒有說過什么“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面對電視節目公然傳播的錯誤信息,丁一嵐感到無比焦急。
她當即給電視臺寫信,指出節目中的錯誤,希望他們能夠及時更正,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可信件寄出3個月后,丁一嵐并未收到電視臺的回復。
丁一嵐感到十分失望,她想不通,為何在關乎國家尊嚴和歷史真相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有人如此漠然視之。
她沒有氣餒,決心用鐵的事實來證明自己的判斷,經過一番尋找后,她找出了三樣證據。
當年在開國大典現場,錄下的毛主席講話原音,是她多年來反復聽錄音、核實史實時做的筆記。
1949年9月她親自保存至今的政協會議“專刊”,上面清楚地刊登了毛主席在政協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全文,仔細辨析這些歷史資料,答案已經明明白白了。
弄清事實真相后,丁一嵐感慨萬千,作為新中國成立時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她對歷史負有責任,對后人肩負使命。
她深知唯有堅持實事求是尊重歷史,才能讓真相彰顯讓正義伸張,一個民族唯有直面歷史,才能走向光明的未來。
丁一嵐的辟謠行動,雖然起因只是一檔電視節目的口誤,但反映出的問題卻耐人尋味。
歷史檔案佐證
歷史是時間的見證者,也是真相的守護神,當人們的記憶出現偏差,當口口相傳的“真理”面臨質疑,我們唯有求助于歷史,方能還原事實的本來面目。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報》頭版以醒目的版面,報道了開國大典的盛況。
在這篇新聞報道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毛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
毛主席走到麥克風前,莊嚴宣告,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這段報道清楚地記錄了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的講話內容,卻并未提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
作為《人民日報》的創刊元老,新華社資深記者李普先生,對開國大典的采訪報道情況了然于胸。
多年后,當有人問起“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的來源時,李普先生這樣回憶道的。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
這次會議是新中國成立前的一次重要會議,而“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正是出自毛主席在這次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
這篇講話氣勢磅礴,文采飛揚,后來還被選入《毛澤東選集》結集出版。
相比之下,毛主席在10月1日開國大典上宣讀的,則是一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法律文書。
內容簡明扼要,文風樸實無華,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莊嚴的公文特質。
歷史檔案所呈現的真相,不僅僅是一段考據式的文本比對,更折射出了語言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差異。
在政協會議開幕式這樣一個凝聚民心、啟迪未來的時刻,“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句充滿激情的宣言,極大地鼓舞了人心。
而在開國大典這樣一個隆重而神圣的時刻,毛澤東以國家主席的身份,宣告新中國的誕生。
其講話更多體現的則是法理性、嚴肅性和規范性,因而語言風格也更加樸實莊重。
兩種不同的語境,鑄就了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這恰恰彰顯了毛主席作為一代偉人的語言智慧和政治才能。
他深諳語言的藝術,更洞悉語言的力量,這種看似簡單,卻需要非凡政治智慧的語言把控能力,正是毛主席領袖風范的重要體現。
一句話的意義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雖然并非出自開國大典,但卻深深烙印在了億萬中華兒女的心中。
它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和情感力量,遠遠超越了一句口號的范疇,而是凝結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圖騰,一個時代的情感坐標。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從《馬關條約》到《二十一條》,屈辱和苦難刻骨銘心,恥辱和傷痛歷歷在目。
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多少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解放而前赴后繼。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道出了古老東方大國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與尊嚴。
它象征著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終于揚眉吐氣洗刷了百年屈辱,這種民族自豪感,是一種發自肺腑的情感宣泄,是一種穿越時空的精神吶喊。
這句話迸發出的情感力量,超越了時間的界限,也超越了地域的藩籬,成為了一個民族生生不息、自強不息的精神圖騰。
歷史不僅是一面鏡子,更是一盞明燈,它照見過去,更指引未來,這句話的意義,不僅在于喚醒國人的歷史記憶,更在于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
它時刻警醒著我們,沒有黨的領導,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尊重歷史,堅持實事求是,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歷史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的人,而是把機遇留給勇于和善于創新的人們。
只有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我們才能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回答時代課題。
丁一嵐等開國大典親歷者,之所以能夠在歷史記憶出現偏差時挺身而出,澄清事實真相,正是源于他們對歷史的敬畏,對真理的執著。
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這種唯真唯實的精神,無疑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永恒的榜樣。
作為新聞工作者,丁一嵐的辟謠行動,更是讓我們看到了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重要價值。
新聞工作者肩負著傳播真相、記錄歷史的神圣職責,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在時有出現“假新聞”的時代。
我們更需要像丁一嵐那樣,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嚴謹求實的作風,去甄別信息的真偽,去捍衛事實的尊嚴。
這不僅是一種職業操守,更是一種精神追求,它要求我們不懼權勢,不隨波逐流,始終堅守新聞的獨立品格和專業操守。
惟其如此,我們才能不辜負“新聞人”這個光榮的稱號,才能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