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相關部門直面這些疑點,別讓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拔成了一場鬧劇”
被舉報中止1年后再招考,入圍名單中有3位考生竟“原封不動”,背后到底藏著什么“門道”?
據潮新聞報道,近日,有網友質疑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講師團2025年1月面向社會公開引進高層次和緊缺急需專業人才招考過程中,存在違規操作行為。該網友表示“2023年12月,包頭市委講師團曾進行過一輪面向社會公開引進高層次和緊缺急需專業人才,當時因被舉報中止。今年2月份發布的公示名單中,3名通過面試的考生姓名,與此前因舉報被中止時入圍面試的考生姓名居然一致。”
7月4日,包頭市委講師團發布情況通報:我團高度重視,已依法依規啟動調查程序,并將及時通報。
《關于包頭市委講師團面向社會公開引進緊缺急需專業人才面試成績查詢及進入下一環節人員名單公告》
人才引進,本意為“筑巢引鳳”,是為了給地方發展招攬真正的有識之士。然而,包頭市委講師團人才招考,被舉報中止1年多后,再次招考入圍名單中有3名考生竟與此前一致,其中存在諸多疑點。
其一,人才引進,有完善的人才信息庫,每次招考都會面向社會廣泛吸納新的人才報名。可這兩次招考,通過面試的居然都有王某丹、郜某興、張某這三人,任誰看都會覺得反常。是報名門檻設置得過于苛刻,還是招考信息發布渠道有限,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機會?又或者是在報名審核環節,對其他人嚴格要求,卻對這三人“網開一面”?
其二,包頭市委講師團人才招考,2023年某崗位要求38周歲以下,而到了2025年,放寬到40周歲以下。這種調整,很難不讓人懷疑是在“量身定制”崗位。如果不是為了特定的人,為什么突然放寬條件?是真的招不到合適的人,還是有人本就不符合之前的條件,所以要修改規則?
其三,一般來說,人才招考,為了保證公平公正,會設置筆試、面試等多個環節,層層篩選。而包頭市委講師團招考,只要求面試。少了筆試這一重要環節,僅靠面試就能確定人才是否符合崗位需求嗎?而且,第一次招考被舉報后,重新啟動招考,不應該更加嚴謹、規范,查漏補缺嗎?為何此次招考流程仍然沒完善?
面對這些疑點,相關部門的回應卻顯得輕飄飄——工作人員一句“不清楚”,主管單位稱只負責部分流程,把責任推得干干凈凈,這種態度反而讓公眾更加懷疑。
公眾真正關心的是,包頭市兩次人才招考到底有沒有違規操作?如果有,該如何追責?如果沒有,又該如何解釋?期待相關部門直面這些疑點,別讓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拔成了一場鬧劇。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韓靜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