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包頭市委講師團2025年人才引進工作引發熱議。公眾的質疑點在于:2025年2月公示的面試通過名單中,竟有3人與2023年12月的招聘入圍面試者姓名完全一致。那一次招聘因遭舉報而中止。
正常情況下,兩次不同時間的招聘,面試通過人員大概率不會完全一致。可包頭市委講師團的這兩次招聘結果卻“高度重合”,是巧合還是暗藏貓膩?
更添疑慮的是兩點:其一,2023年的招聘被舉報中止后,調查結果始終未向公眾公布,信息完全缺失。在如此不透明的背景下重啟招聘并出現名單重合,難以打消“暗箱操作”的猜測。其二,據爆料人稱,兩次招聘間隔一年多,而某崗位的年齡限制,也從2023年的“38周歲以下”悄然放寬至2025年的“40周歲以下”,且計算日期范圍也發生變化。如此“精準”的條件調整,被指“量體裁衣”,有為特定人員“開綠燈”之嫌。
事業單位人才引進事關公共服務質量與政府形象,一旦招聘過程出現不公正、不透明的情況,政府公信力必將遭受嚴重損害。包頭市委講師團及時啟動調查程序,是回應公眾關切的必要之舉,調查必須“一竿子插到底”。
這意味著,一方面要深挖2023年招聘被舉報的來龍去脈,若招聘中止后查明并無問題,相關部門應及時公開完整調查流程與結果,用“鐵證”消除公眾疑慮。若首次確實存在違規,而相同人員又在重啟招聘后順利入圍,則更要深入挖掘兩次招聘間可能存在的利益勾連和程序漏洞。
另一方面,鑒于此次調查主體是包頭市講師團,存在“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天然缺陷。為確保調查過程公開透明、調查結果令人信服,相關紀檢監察部門應當及時介入,組建獨立監督小組,全程參與調查工作。
從招聘條件設置到公示錄用,人才引進的每個環節都應建立更嚴格的標準,織密監督網絡。唯有秉持“一竿子插到底”的決心,才能讓人才選拔回歸公平正軌。
現代快報/現代+評論員 靈靈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