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百態,總有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荒誕事。
在重慶,有一名姓陳的學生家長拖欠大學生家教費用4100元,時隔近一年沒有給。大學生催要了一年,這名家長只接聽過一次電話,再后來其號碼就變成了空號,玩起了失蹤的把戲。
該事件經媒體曝光后,義憤填膺的網友通過手機號碼搜索到該家長的支付寶賬號。有人向該賬號轉賬一分錢,并在備注中留言斥責其拖欠補課費的行為。
一分錢不多,但侮辱性極大。裹挾著公眾對陳姓家長逃債行為的強烈不滿。
但讓人意外的是,網友極大的侮辱卻并沒有迫使這名賴皮家長支付拖欠大學生的家教費,反而引發了一名律師的警告。
這名律師系湖北好律律師事務所主任陳某。
陳律師認為,網友通過給老賴學生家長陳某支付寶賬戶轉賬一分錢并留言辱罵的行為,涉嫌治安管理處罰法??商幬迦找韵戮辛艋蛘呶灏僭韵铝P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陳律師還說,如果該網友公開發布陳某的手機、支付寶賬號等信息,將涉嫌侵犯對方的隱私權。
從法律條文角度看,陳律師的解讀或許并無差錯。但網友們對此并不買賬。
在大家眼中,法律雖應保持威嚴與公正,卻也不能缺失對弱者的關懷和對社會公序良俗的維護。
因此,陳律師的這番警告經媒體傳播后,迅速引發熱議,不少人將其比作舊社會搬弄是非的“訴棍”。
在公眾樸素的認知里,“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律師此時站出來警告網友,難免讓人覺得是在為“老賴”開脫。
許多網友不解。大學生面對老賴無計可施,網友出于同情發聲譴責,難道就要承擔違法風險?在他們看來,“隱私權”不該成為某些人逃避責任、掩蓋不當行為的“遮羞布”,對于那些違法背德之人,就應當予以曝光,接受社會輿論的監督與譴責。
據悉,這名老賴名叫陳小蘭,四川達州市開江縣人。其不僅拖欠大學生家教費,還借錢不還,甚至連保姆費、水果店的賒欠費用都拒不支付,受害者眾多。
而面對眾人催討,陳小蘭慣用的手段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主打的就是我不還錢,你又能奈我何?
如今,盡管經媒體報道,但大學生的家教費仍然沒有拿到。在這場風波中,這名大學生的遭遇令人同情,而陳律師的表現同樣耐人尋味。
作為法律專業人士,在輿情聚焦、公眾情緒激昂之時,我認為陳律師更應思考的是,如何運用專業知識幫助受害者維權,而非以冰冷的法條警告網友,將自己推向輿論的對立面。
這是一名法律工作者,最應具備的最基本做人良知和職業操守。
當欠薪現象屢見不鮮,當合理討薪被誤解為“非法”,當法律工作者不能為弱勢群體撐腰,反而以法律之名“震懾”聲援者,這樣的社會現象著實令人擔憂。
不怕流氓耍橫,就怕流氓有文化;不怕老賴耍賴,就怕律師言行失當。
希望此類事件能引發更多關于法律溫度與社會公平的思考,讓法治社會真正做到法理與情理的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