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沈飛正處在一個挺尷尬的境地。之前在第四代隱形戰斗機的競標里,沈飛的“雪鸮”方案輸給了成飛的殲-20“威龍”,沒拿到軍方的訂單。這對沈飛來說不是小事。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兩大巨頭之一,沈飛可是造出了殲-8、殲-11、殲-15這些硬貨的老牌企業,但這次失利直接讓它在技術儲備和未來發展上有點被動。
輸了競標,沈飛的日子不好過。當時國內航空工業的資源基本都傾斜給了成飛的殲-20項目,沈飛要是光靠已有訂單混日子,技術上肯定會掉隊。更麻煩的是,國際市場上隱形戰斗機的競爭已經白熱化,美國的F-35開始大批量出口,日本、韓國這些鄰居也都在搞自己的隱形戰機,中國航空工業要是沒點新東西拿出來,遲早得吃虧。
面對這局面,沈飛沒啥退路。領導層和工程師們一合計,覺得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自己干點大的。于是,他們決定自掏腰包,啟動FC31“鶻鷹”項目。這可不是個小決定,研發一款隱形戰機得燒多少錢啊?從設計到試飛,再到材料、設備,哪個不得花大價錢?更別提沒軍方資金撐腰,全靠企業自己扛風險了。但沈飛咬咬牙,還是上了。
為什么這么拼?一方面是技術上的危機感,沈飛不想在隱形戰斗機這塊徹底掉隊;另一方面是市場上的野心,他們瞄準了國際軍貿市場,想打造一款能打出去的戰機。所以,FC31從一開始就不光是為了自己用,還帶著點“走出去”的心思。
FC31“鶻鷹”的研發過程,真可以用“摸著石頭過河”來形容。從2007年立項到2022年定型,這15年里,沈飛的團隊啃下了無數硬骨頭,把一款中型雙發隱形戰機從紙上的概念變成了天上的真家伙。
2007年,FC31項目正式立項。剛開始的時候,沈飛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隱形技術。之前“雪鸮”搞了個三翼面布局,結果證明隱形性能不行,這次得推倒重來。設計團隊決定用DSI進氣道和流線型機身來降低雷達反射截面,還搞了吸波復合材料來增強隱形效果。這套技術聽著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全是坑,一個參數沒調好,可能就前功盡棄。
2008年,第一架驗證機開始組裝。因為沒啥外來資金,沈飛的預算緊得要命,設備采購只能挑最關鍵的買。好不容易熬到2012年10月31日,FC31首飛成功。那一刻對沈飛來說是個里程碑,畢竟從零到飛起來,靠的全是自己的力量。
不過,首飛之后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了。2014年珠海航展上,FC31飛了一圈,結果發動機噴出的濃煙差點把天遮住,現場觀眾都看傻了。這說明俄制的RD-93發動機推力不夠,隱形性能也受影響,沈飛的路還長著呢。
首飛之后,FC31進入了優化階段。發動機是頭號問題,RD-93實在不給力,沈飛決定換成國產的WS-13E。這款發動機單臺推力能到9.5噸,比RD-93強了不少,煙霧問題也改善了。同時,機身設計也大改了一波,變得更扁平,垂尾向兩側后方傾斜,還切了角,這些都是為了讓雷達更難發現它。
2016年,第二架原型機亮相,外觀和性能都比第一架強了不少。這幾年里,沈飛的團隊沒少在風洞實驗室里泡著,反復測試氣動布局和隱形效果。每次改動背后都是海量的數據分析和技術驗證,硬是把“鶻鷹”從一個粗糙的雛形打磨成了靠譜的模樣。
2017年,FC31第一次走出國門,亮相巴黎航展。這次亮相讓國際市場開始關注這款中國造的隱形戰機。2019年和2021年,它又接連在沙特防務展和迪拜航展上露面,每次亮相都比之前更成熟。
到了2022年,第三版FC31終于定型,裝上了改進版的WS-13E發動機,整體性能已經能跟美國的F-35掰掰腕子。座艙蓋升級成了一體化氣泡式設計,低可視涂裝也讓它更難被發現。
這幾年里,沈飛還得應對外部壓力。周邊國家陸續裝備F-35,FC31的研發節奏被逼得越來越快。團隊在航電系統上下了大功夫,確保它在空戰和對地攻擊上都能扛得住。2022年,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號下水,FC31的艦載版(也就是殲-35)開始測試。這款艦載機專門為彈射起飛設計,經過高強度起降測試后,證明自己完全能上艦作戰。
15年的努力沒白費,FC31“鶻鷹”從一個自籌資金的“賭注”變成了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張王牌。它不僅在國內海空軍站穩了腳跟,還在國際市場上打開了局面,影響力越來越大。
2022年FC31定型后,艦載版殲-35成了“福建”號航母的主力戰機。這款中型隱形戰機的加入,讓中國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上了個大臺階。空軍這邊也沒閑著,計劃用殲-35跟殲-20搭檔,形成高低搭配的作戰體系,逐步替換老舊的殲-7和殲-8。這么一來,中國海空軍的隱形戰斗機陣容就更齊全了。
FC31在國際市場上也挺有看頭。2024年,巴基斯坦空軍宣布采購30到40架FC31,成為它的第一個海外客戶。這筆訂單對沈飛來說是個突破,證明“鶻鷹”在國際軍貿市場上站得住腳。沙特等中東國家也拋出了橄欖枝,甚至想引進生產線。跟美國的F-35比,FC31性價比高、交付周期短,對不少中小國家來說是個實在的選擇。
FC31的研發還不光是造了一架飛機那么簡單。15年里,沈飛攢下了不少技術家底,比如隱形設計、航電系統、發動機優化,這些經驗都用到了其他項目上。研發團隊也鍛煉出了一批硬核人才,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后勁兒添了磚加瓦。
從2007年自籌資金起步,到2022年定型服役,FC31“鶻鷹”用15年時間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這款戰機讓沈飛從競標的失利中翻了身,也給中國海空軍添了新裝備,更在國際市場上打出了名號。它的成功不是靠運氣,而是沈飛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
“鶻鷹”的故事,其實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個縮影。自主創新從來不是喊口號,背后全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和無數個日夜的堅持。未來,FC31會在中國海空軍的任務里大干一場,也會為國際客戶提供更多選擇。這15年的路不好走,但走出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新高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