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筆記/
三聯生活 周刊陳 銀霞:微小的進步,持續的成長
?整理: 肖林蕊 李淼
編輯: 許玉珍
陳銀霞
三聯生活周刊(以下簡稱“三聯”)社會部記者,碩士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曾在北京青年報法制部、界面新聞、北青深一度實習,2022年進入三聯,目前主要負責社會新聞報道。
代表作品:
陳銀霞個人照片
做記者沒有捷徑。 這個結論在陳銀霞的經歷里被反復驗證。
2024 年 4 月,廣東一名清潔女工消失在垃圾壓縮箱下,當地發布調查報告僅透露了事件發生地點。編輯說“難度很大,找不到就算了”,陳銀霞搜查網絡所有信息,將事發地附近幾公里內的村莊按照距離遠近排列,從近到遠撥打能搜到的電話。輪換四個手機號,撥出兩百多個電話后,她找到了清潔工的丈夫,獨家還原了 57 歲清潔工張梅消失前的 生活。
陳銀霞本科就讀于天津財經大學會計專業, 大三時 對新聞和紀錄片產生了興趣,碩士階段選擇就讀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 院新聞與傳播專業,但學校里的實踐機會有限,真正的成長還是來自于實戰。
她的成長軌跡十分鮮明。去實習,從法治新聞、財經新聞到社會新聞,她通過嘗試、摸索、切換,找到滿足自己興趣的報道方向。從 800 字、 1000 字的資料稿,到能夠自己報選題、采訪成稿,再到成為一名正式記者,她一步一個腳印,走得緩慢卻堅實。
陳銀霞說,“最開始像走在一團迷霧之中,糊里糊涂地去做新聞,摸不著頭腦,就憑著一股熱情”。她鼓勵像她一樣跨專業的同學,“任何人都不可能從一開始就做到完美,只要慢慢做,稿子就會越做越好”。
入行兩年多,她謙遜地表示,自己仍在不斷摸索、 糾偏索正的 進化過程中。即便每次進步十分微小,她也一直持續且旺盛地成長著。
如何判斷選題是否有公共價值?如何在社交平臺尋找到有效線索?當線索有限時,記者該如何抽絲剝繭獲取更多信息? 當關鍵 信源沉默時,報道還能從哪些角度切入?采訪時,如何判斷關鍵信息和好的細節?如何讀稿、 拆稿才能 提升寫作能力?做災難死亡報道,記者如何處理情緒問題?陳銀霞過去兩年的成長經驗,或許能給新手記者一些啟發。
以下是陳銀霞的講述:
我 尋找選題, 就是 通過常刷社交 平臺: 微博 、 抖音 、 小紅書 、 豆瓣 等。 針對有推送機制的平臺,我會 培養自己的賬號,甚至專門建一個賬號,不刷娛樂內容,只 刷社會 新聞。 遇到比較好的選題就點贊,平臺會記錄賬號的興趣偏好,今后推送相關內容,便于記者快速捕捉熱點。 微博則 主要瀏覽 各種熱搜排 行榜,總榜、分榜和實時榜,尤其是社會榜。
我還會特別關注紅星新聞、九 派新聞 這類專注熱點新聞的媒體,也會下載新聞類 APP ,比如南方周末、北京青年報等,定期瀏覽 APP 里面的熱點新聞欄目,尋找短新聞中能夠深入拓展的選題。
如何判斷是不是好選題? 以 為例,最開始我看到一則海南 一飛行員失聯的 熱點新聞,有媒體采訪了他的女朋友,提到 他失聯 前參加晉升機長考試失敗。
這就是一個好選題。首先這本身是一個社會事件, 其次它涉及 疫情幾年 航空公司 受到巨大 的 影響 , 飛行 員晉升難度 大幅提升等宏觀背景 。 其次,若他 的 失聯 與 晉升機長 考試有關, 那 這個事就與整個行業密切相關, 能夠反映公共性 ,具備 深挖 價值。 此外,當時近期 飛機失事 頻繁 ,這個 選 題也 契合 熱點 。
相較而言,偶然事件延展性有限, 難以支撐深度報道。 以 為例,講的是兩個去山上放羊的男孩意外溺亡。這屬于偶然事件,只能拓展環境背景,比如 山區的情況 如何, 為什么 才 12 歲的孩子就 要去放羊 ,從而 反映當地人的生存狀況 和 教養方式, 但是延展性有限,難以觸及更深層次的東西 。
還有的選題。當時覺得這個選題可以拓展的比較少,事故原因是使用升降機時操作不當且防護不到位,通過采訪專業人士幾句就能講清楚,沒有太多公共性,難以支撐一篇深度報道。
三聯 做社會 新聞 比較多, 注重 找人和突破 采訪 的能力 。 常規操作就是去各個平臺 ,檢索關鍵詞,包括抖音、快手、小紅書、微博、微信、 微信視頻 號等常用渠道,如果沒有發現 什么線索, 可以去知 乎 、 豆瓣 、 貼吧 等看一 眼 。
現在抖音 、 快手很多平臺管 控非常 嚴格,視頻 很快就 被 屏蔽 掉了。但視頻號里面 有時 還 保留了比較多 , 不過只有對方開通了私信功能才能聯系上, 我 之前就在 視頻號上找到一個特別核心的 信源。
** 抖音、快手找人:
很多時候大家知道渠道,但還是找不到人,就是細節上做得不夠完備和極致。 以 為例, 首先 去抖音 、快手 里 以不同關鍵詞排列組合搜索: 湘潭大學投毒案 、 逝者名字 、 受害者名字 ,基本把相關視頻都逐個瀏覽、篩選一遍,尋找關鍵信息。
視頻 都 會有很多評論 。起初,我會 稍微翻兩下評論區 ,尋找是否 有合適的人 ,沒有 就點贊標記 已瀏覽 , 不然容易找混,浪費時間。后來平臺管控越來越嚴格,越來越不好找人,就要做得更加極致,把每條視頻的有效評論刷完。
評論區 的呈現也是有規律的。有效的評論位置靠前,無關緊要的或者純表情基本靠后,當翻到這樣重復的評論,就不用往下翻了。
每一條評論下面還有被折疊的評論,我會根據內容判斷折疊中是否有有效信息。比如評論問“這個男生到底是哪里人呢”, 折疊里 可能包含有效信息;如果評論一看就毫無信息量, 通常 折疊里 也不會有。
原來平臺沒有限制的時候, 我每天會發送幾百條私信。 只要有任何可能,我都會直接私信詢問。比如提到“這個毒品好像是秋水仙堿”,我就直接私信他,詢問其如何得知是秋水仙堿,是否為知情人士,表達希望與對方交流。 發完私信,我會在 評論區留言 提醒對方查看私信,因為有時平臺會折疊私信。
如果已 知 某個賬號 是 受害者 的 親友 , 但對方沒有回應 或 直接 拒絕 受訪,我會翻看他賬號以往 視頻, 與其經常互動的人可能認識 受害者 ,我會逐一私信。我還會關注視頻里提及或標記的地點,它可能就是 受害者工作地點或者 住家所在地。我會在企查查、天 眼查或 地圖上搜索相關地點,撥打所有能找到的電話 ,進一步聯系到 受害者 親屬 。
另外,每個賬號都 有粉絲列表, 若權限公開 , 我會根據賬號 IP 、粉絲數量等 篩選 比較 靠前的幾十個人私信。 比如說 這個人 是湖北人, 就 要篩選 IP 是湖北的 、 粉絲量 較少 的生活號 、個人號,可能也會認識當事人 。
** 微信、 QQ 找人:
是我跟同事李曉潔一起做的。當時已聯系上遇難者親友和室友,接下來需要根據已知信息(姓名和本科學校)突破肇事者周某相關方。
我先在網上搜索周某姓名,發現其參加過本科學校辯論社。隨 后我 在 微信搜索 該校 相關公眾號及其中含有周某的內容,獲取了他的專業班級、興趣愛好等基本信息,理出了相關知情人線索,包括同班同學、老師和辯論社成員。
尋找同班同學有一定難度。我嘗試在 QQ 群搜索該校新生群,并沒有找到與他同屆的群,只能加入了早一屆和晚一屆的群,加了許多人詢問,試圖找到認識或能推薦認識周某的人。不過這種大海撈針的方式效果欠佳,即便有人推薦了幾個人,最終也無人愿意受訪。
通過 在微信搜索 班級和辯論社信息,我們獲取了周某的輔導員、接觸過他的評委老師以及辯論 社指 導老師的電話, 并通過撰寫過辯論社文章的學生,聯系上了幾位同屆辯論社成員 。但他們大多表示對周某印象不是特別深刻,只提到以前 一 起打過辯論, 時間久遠記不清細節了,這條線索也就此中斷。
辯論賽都為團體賽,我就希望找到周某在辯論社合作過的隊友,或者是帶過他的學長學姐,這些人跟他緊密聯系,對他的了解會深一些。 我又去 QQ 上搜索辯論社名字, 找到了一個經常分享比賽情況和活動的辯論社專用 QQ 號,逐條翻看其歷史動態,但沒有發現周某相關的直接信息。于是我就添加了經常評論、 點贊的 賬號,推測這些人為辯論社元老 級成 員或當屆成員 。 后來證實這些人確實很多都與 周某共事過,但他們對周某的了解也有限。不過通過他們推薦,我獲取了約 8 、 9 個周某同班同學的聯系方式, 但我當時獲取的聯系方式都拒絕了,同事找到的 一位恰好是周某室友 。
** 貼吧找人 :
貼吧大多數 時候用不上,但對于比較久遠的事件可能有用。 我當時 輔助 編輯王珊做 “ 北大 弒 母 案 ” 需要找到吳謝宇的老師 。 由于事件已過去多年,在普通平臺難以獲取有效線索,王珊建議我 到貼吧試 一下 。
我 首先 在貼吧搜索 了“吳謝宇吧”“北大吧”以及他從小到大就讀學校的吧,并在吧內搜索吳謝宇的名字,或者直接發帖詢問是否有人認識他。 只要評論看起來 是 跟 他 有關系的人, 我 都去評論 、 私 信 。
通過這種方式,我聯系上了一位吳謝宇初中 校友,并向其索要吳謝宇初中老師的聯系方式。起初對方有所猶豫,但在一番解釋后, 他 提供了四、五個老師的電話。然而,我打電話過去要么是被直接掛斷,要么 堅決 地 拒絕,這種 讓你 感覺完全沒辦法突破 的 就算了 。
但其中一位老師的態度相 對婉轉,并未明確拒絕, 只是說時間久遠 沒必要 再 說, 編輯判斷還有突破的可能。但第二次打電話 時,這位老師已不再接聽。編輯隨后通過搜索 她 的名字,發現其曾參加過某心理咨詢工作坊 , 我也查閱資料, 發現她 接受過本地日報采訪,由此找到了 她 居住的小區 , 編輯 便直接 前往其家拜訪。盡管最終對方還是不愿受訪,但這種突破的方式 還蠻奇妙。
編輯還試圖尋找吳謝 宇母親 謝天琴的大學老師。她在微信上搜索 “ 吳謝宇 ”“ 吳謝宇 弒 母 案 ” 等關鍵詞,找到了一篇回憶謝天琴的文章,私信后臺作者發現是謝天琴的大學老師。
找人很多時候就是 要 奇思妙想, 各種 途徑都試一試 。 你要 代入目標 角色, 思考其可能出沒的場域,以及事件或主人公的關聯人物出沒的場域 , 再 用關鍵詞去搜索。
** 地圖電話找人:
最難找采訪對象的就是 的這篇報道。
事情 發生 幾個月后,當地 發布了 調查報告 ,但除事件發生地點 ,其他什么 信息都 沒有。 當時事情也 沒有在網上發酵, 找不到 任何線索 ,也不可能一頭霧水直接去到線下。編輯也認為難度較大,讓我不要有壓力,盡力去找,找不到就算了。
我首先根據垃圾站地址,在企查查、 天眼查和 高德地圖上搜索周邊商鋪或工廠電話,并逐一撥打。當地周邊是農村,附近商店、飯店經營者多數為外地人,僅聽 說過事件,不知清潔工 身份。打到一 家 種植園 時,一位員工 稱見到 清潔工每天早上八點多騎自行車來上班。
我便結合年齡、身份設身處地進行假設, 推 測她 家 距離垃圾站應該就在 半個小時車程之內 ,再 換算成 公里數 。接下來, 我就以 垃圾站為原點 ,將 附近幾公里內的村莊按照距離 由近到遠 排列 、撥打電話。 過程中 得知清潔工是塘口鎮人,范圍便縮小到 該鎮下屬的十幾個村莊 。
一個村子里能夠找到上百個電話,不能打幾個電話沒找到就放棄,至少得打幾十個電話,如果都說不知道或不認識, 就先把這個村篩掉 。最多的時候我一天能打兩百多個電話,輪著用四個號碼打,盡量避免被識別為詐騙電話,但是有兩個號也被封了, 現在又辦了一個新號。
我打了五、六個村子,得知清潔工可能是水邊村人。我就先給水邊村打電話,打到最后一個人還說不是這個村的,我有些懷疑,又跟 他 講了一遍這個事情,讓 他 仔細回想一下。后來 他 想起來,清潔工是 他 認識的人的妻子。我就問了 他 這個家庭的基本情況,要到了清潔工丈夫的電話。
提問時我會問得特別細節,一邊聽,一邊在腦海中構 建現場畫面,如果畫面不夠清晰,我就會一直追問。比如我會問清潔工丈夫, 妻子那天什么時候起床的 ,穿了什么衣服, 起床后做 了 什么,她走的時候有沒有說什么 等等。 很少有采訪對象會像倒豆子一樣主動講,基本上要靠 記者提 問。
很多實習生,包括我自己 ,剛開始 做報道時 都 特別害怕打電話, 害怕被拒絕、被罵 ,或者 被 掛電話 , 非常有挫敗感 。當時,我打電話前要做半小時心理建設, 打完 又花 半個小時 平復心情 ,一天可能 只 打 了 一兩個電話, 其他 時間全在內耗。
對于社會新聞而言, 不少 情況 都 無法實地采訪,只能線上突破, 不得不 克服 打電話的恐懼。 但這是正常現象,你們要 理解這是很自然 的,很多人都有 這種 情況 。
我 的方法就是,給 自己 設定 任務 量 , 比如今天上午集中 一口氣打 10 個 20 個 ,做好每一個都被拒絕的心理準備, 打完 后 下午晚上就不打了 。這樣 能夠稍微鼓足一點勇氣去 打電話, 慢慢就能突破 。 我也差不多 花了 一年的時間, 才能夠 打電話 時不 那么 發怵 。
** 靈活轉變身份
在采訪中,靈活運用身份策略至關重要。 我一般都會開門見山表明記者身份,去探聽對方的口風,多數時候不需要隱瞞,如果只是問當地或村莊基本情況對方也不會太過防備。但也要靈活調整,如果打了好幾個電話對方都因為記者身份不愿意講,那就換成志愿者或者別的,反正不斷嘗試。
還是以 “ ” 為例。當時受害者家屬愿意受訪,但他們不清楚事情的具體經過。室友則 對 受害者、加害者 都 比較了解 ,而且知道 雙方研究生階段 關系 的 變化 ,了解受害者 事發前后的狀態, 還 能提供 加害者 信息 ,所以必須要突破室友。
當時我向受害者姐姐要室友的聯系方式,但她認為,室友都不愿意告訴親友事實經過,告訴 記者 的 可能性 更 小 。但在我的堅持下,她還是 把兩 位 室友推給我了 。我之前也聯系了其他同學, 態度 都 比較抵觸, 因為 學校已經 介入了。 所以我想 如果 再以記者身份接觸可能就行不通了 ,就以受害者姐姐朋友的身份,想了解事情經過為由,去 加 了 一 位 室友 。 他 立馬 通過 了申請,且很快 同意 受訪。
但 后來 曉潔想要 補 采時,他就 不愿意 受訪了。 有時候 采訪機會轉瞬即逝,要迅速行動, 以免錯過獲取關鍵信息的時機 。
很多人會覺得這 是否 涉及到倫理問題,隱藏 自己的 身份 是欺騙對方 ,是不道德 的。 但換位思考, 假如我 是這個同學, 作為受害者的好友, 其實 是 希望 說明事實真相的。當時 學校 要求不接受采訪,而 這時候恰好 有人 隱藏記者身份前來采訪我, 反而能夠為我開脫 , 避免直接面對記者身份而陷入兩難選擇。
在接觸其他采訪對象時,也存在類似情況, 比如簽了 賠償協議, 承諾 不接受采訪 。若直接 表明記者身份,采訪對象可能因“過不去心里那一關”而拒絕,后續如有問題就是他們違背了協議。反之, 隱藏身份則可減輕其心理負擔,使其更愿意分享信息。 但暗訪通常還是要謹慎使用, 比如 不通過 暗訪 則 無法采訪到, 對方 又是關鍵采訪對象, 以及 采訪本身具有很大的公共性 等 ,否則一般不用暗訪。
** 突破的秘訣是真誠
很多時候真誠就是突破的秘訣。以為例。司機離家多年,他的老板比親戚知道的信息更多。但是老板已接受過幾家媒體采訪,后續有媒體記者聯系他,他都選擇了拒絕,感覺受訪可能性不大,但我還是嘗試去聯系他。
首次通話時,他果然表示不愿再多聊。我 便向他解釋, 一個人那樣孤獨 地 死去了 沒有任何人關注, 他的人生還是值得被記錄的, 特別希 望能 再 聊一下 。
老板聽了態度有所緩和,約定下午四點再聊。然而到了約定時間,他卻不再接聽電話。連續幾天嘗試未果后,我有些擔心過度打擾會讓對方厭 煩, 就 徹底拒絕我 了 ,便每 隔一天打一個電話。
又打了三 、四 天 , 一直 沒接通 ,我就覺得 他 是故意騙我的, 就暫時 放棄 , 去 采訪其他采訪對象 。 我忙完后 ,當天 下午兩三點又給他打一個電話, 終于 接通了 。 但 沒說兩句 對面 就 突然傳來非常大的呼嚕聲。無論 我說什么 , 都 沒有任何回應 。我覺得他 故意在耍我, 就 已經絕望了, 心想 算了 。
寫稿 前一天晚上八點, 我決定做最后的嘗試,再次撥打電話。他立馬接通了,我表明自己的身份提及之前的約定,說還是希望再聊聊。他同意了,與我交流了兩三個小時,聊出許多獨家信息。
采訪結束后, 我也特別好奇,問他 為何最終同意接受采訪 。 他 表示 , 我的真誠和堅持不懈打動了他,即 使他掛斷電話、爽約,我也沒有放棄或責怪他, 所以他愿意跟我聊 。
此外,采訪對象的情緒和狀態也會影響采訪效果。在最后一次和老板的通話中,我能感覺到他當時處于悠閑的狀態,情緒不錯。之后我在采訪 關鍵對象 前,都 會根據對方工作性質判斷其可能的空閑時間和情緒狀態。 通常會選擇晚上采訪,此時人們更感性,更易深入交流, 聊著 聊著 就能夠走到心里去。 白天比較忙碌和浮躁,交流往往流于表面。
** 改變提問方式
有時候遇到關鍵信息對方不一定愿意直接跟你講,就需要退而求其次地問。在的報道中,我聯系到一位逝者的弟弟。起初,他在抖音上拒絕了我的采訪請求,原因是他們當時正面臨艱難的賠償協商,擔心采訪可能帶來不利影響。他們既希望媒體報道能對賠償有所幫助,又擔心政府本就態度強硬,報道后對方惱羞成怒,不給賠償或者說把賠償款壓得非常低。所以他不愿意跟我講事故原因和事發時的場景,顯得十分猶豫。
我 就調整策略,轉而請他談談逝者。 他也有點猶豫,我 就 沒勸了 ,直接 開始 問 ,逝者 是個什么樣的人,你最后見 她是 什么 情形。 他就逐漸回答了, 其實他還是想說的 。
另一個技巧是從同事夏杰 藝那里 學到的,用驗證或提出一個新問題的方式突破采訪。 她在撰寫詐騙相關稿件時,面對已接受過其他媒體采訪、不愿再多談的當事人,沒有輕易放棄。她采訪了其他人,把收集到與該當事人相關的信息,發給對方,希望幫忙驗證。這時 如果信息有 錯, 就會 激發對方強烈的糾正欲望,既驗證了信息,又可能獲取額外線索。她正是通過回復的信息發現了另一名受害者線索。
杰藝做是23年,我22年的時候做過,當時采到了一個在妙瓦底當中間人的商人,那時候這方面關注度還比較少。等到她做的時候,這個事情特別火了,那個中間人雖然通過了她的微信,但一直拖著,沒有完全拒絕采訪,也只是非常含糊地回幾個字,或者直接不回復。杰藝還是跟他保持聯系,在完成其他采訪后,將未解的疑問拋給對方。這個新問題引起了中間人的興趣,促使他最終接受了采訪。所以突破還是需要有較強的韌性。
剛開始做采訪時要問什么,我完全摸不著頭腦。領導告訴我,采訪逝者,要把 TA 從出生到死亡都問一遍,還要了解 TA 生活過的每個地方。當時我覺得特別痛苦,一年一年地問,還要涉及很多地方, 根本問 不完。我經常忘記問一些關鍵點,要么全面但細節不夠,要么細節太多但主線不清晰,兩者很難兼顧。
那個時候我經常跟人聊四五個小時,流水賬式地問,抓不到重點。聊到最后,我完全跟不上對方在說什么,直到對方說要休息才掛電話。領導告訴我,不能主動 掛采 訪對象的電話,只要對方還有話說,就要一直問。不過, 能聊長不是 壞事,最怕的是聊不長。
后來我通過寫作和看好稿子,逐漸意識到:采訪的關鍵是抓住人生中的關鍵節點。 一個人一生會經歷很多,會扮演不同角色,每個角色有不同特點。如果能把這些角色都講清楚, TA 的一生就會非常豐富和完整,采訪也有了重點。
我剛開始 做 采訪時 ,也 因擔心 說錯話 得罪對方,表現得過于卑微, 總 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 但后來發現, 把自己放得過低也不利于溝通,反而以一種“放棄”“無所謂”的心態 發送的消息還收到了回復。
我會通過尋找共同點來拉近與對方的關系。 例如,在采訪清潔工家屬時,我提到自己也是農村的,能夠理解他們的辛苦;采訪專家時,我夸贊其專業,坦誠向其請教。 總之,平等、坦誠的溝通最重要。
** 尋找生動的“作為人”的細節
我來三聯做社會報道,接觸了很多死亡事件。大家經常問我,做這么多死傷類報道,會不會深陷悲傷的情緒中。
其實對我來說,做這些選題并不會難過。我一直覺得我在記錄逝者的一生。我覺得如果自己去世了,也希望有人能記住我。
我之前最大的苦惱是無法陷入這種情緒 跟采訪 對象共情。我害怕采訪對象哭,對方一哭,我就手足無措,甚至會刻意避開,趕緊轉移話題,這導致很多采訪無法深入。
去年我開始分析優秀記者的稿子,學習如何把握細節,尤其是感性細節。這讓我在感性方面有所提升,能更好地與采訪對象共情。
并且 遇難者家屬拒絕采訪時,通常不是因為覺得被打擾,而是因為他們還沒走出情緒。有一次,一位遇難者的兒子拒絕采訪,說他剛走出情緒低谷,想等幾個 月后再聊。他其實有很多話想說,只是當時無法開口。
如何讓采訪對象描述 感受?以 為例, 我會問出事后家里人的狀態,而不是直接問 他 有多難過。 即使是自己說難過、睡不著覺,寫在稿子里也會顯得主觀。旁人的講述更 客觀。
比如采訪對象是遇難人的弟弟,我問他看到嫂子的兒子時,對方是什么狀態,對方在做什么。他說,更多時候,對方只是發呆。這種發呆的狀態,就是很好的細節。
在之后做稿子時,即使采訪邊緣人物,我都會要求自己一定要采一個比較好的、珍貴的、值得被記錄的細節。
** 關鍵時刻:捕捉人性的閃光點
前段時間做 報道 時,一位實習生采集了一個特別好的細節:一位藏民從屋里跑出來后,發現兩頭牛也跑出來了。當時氣溫很低,牛一直在叫,她給牛披上了被子。 這個細節讓我意識到,她心疼牛,不僅僅因為牛是財產,更是把牛當 作活 生生的生命去對待。 受災群眾并不只是受害者,他們有自己的主體性 。
雖然我能看到人物身上的閃光點,但在寫作時卻不擅表達,往往寫得有點“ 祥 林嫂式”敘事,只聚焦于人物的困境、掙扎和最終失敗的結果,留下無力感和壓抑感。我認為,這種敘事之所以不討喜,是因為當苦難降臨時,這些人物仿佛只是默默承受,被動式受苦。
面對苦難時,大多數人都會掙扎著試圖走出困境,而不是像 祥 林嫂那樣,完全被動地接受苦難,只會抱怨。
如何突 出這種人性的閃光點呢?我認為需要捕捉一些關鍵時刻。
在 那篇報道中,有一個被刪掉的細節:司機在外面漂泊時,曾經歷過買車、虧本、賣車、負債,最終又租車開,多年漂泊無依。你會感覺他是時代大潮中的一 粒塵埃,盡管非常努力,但時代的變遷卻讓他粉身碎骨。
其中有一個讓我特別共情的點:司機在西藏開車時,常常在茫茫草原上行駛,前后幾十公里都荒無人煙。他會給老板而非家人打語音電話。因為他背負債務,甚至欠了親戚的錢,無法回家,只能在外流浪,他不敢聯系他們。有一次,他把鏡頭轉向窗外,給老板看那片草原,“ 哥,你看這大草原多漂亮,但跟咱內蒙的比差點,咱那邊草都沒膝蓋,這邊就蓋個地皮。 ”
通過對比,我能感受到他的孤獨和對家鄉的思念。這些時刻,正是能夠展現他人性閃光點的地方,能夠體現他的主動性——他在拼搏、反抗,試圖擺脫困境。
這些細節能夠避免單一的苦難敘事,讓人物更加立體。當然,我仍在摸索,目前總結的經驗還很有限。
** 工作時間 / 模式
去年七、八月之前,我的稿子從接到題到交稿最多十天,通常一個星期左右。后來的稿子(操作)時間更長,內容也更豐富,比如雜志稿,會有兩周時間操作。兩周 時間里,兩天寫稿,十二天都在找人采訪。最好的習慣是采訪完立刻整理錄音 。
我之前寫作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以前在 北青深一度 實習時,一篇稿子可能需要 3-5 天才能完成,質量勉強過得去。后來進入節奏更快的工作環境,任務 量大,寫作時間短,這導致我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為了趕時間而快速整理素材,流水線式地堆砌內容,文章寫 得碎且沒有 邏輯,最終依賴編輯反復修改。
去年,我碰到了一個非常大的瓶頸:盡管采訪到了很多素材,但我沒有意識到一些好的細節其實是有效細節。編輯也沒有太多時間幫我修改,就會選擇刪掉這些細節。我覺得非常可惜,但是又沒有辦法,只能自己把寫作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呈現采訪內容,對得起采訪對象,尤其是那些已經去世的人。
最近,我深刻意識到培養良好 做稿習慣 的重要性。 我在我的書桌前寫下了必備 的做稿流程 : 拿到選題時,要去查看類似報道,尋找操作思路或者思考 新的落點。在找人前,想 好除了 核心對象之外,次重點、再次重點等 一 層層的采訪對象都是誰,盡量同時鋪開去找。 結合前兩個 步驟,撰寫采訪提綱。
同行業的朋友也給我建議,如果每天實在沒有時間整理錄音素材,那就寫個每日總結 和思考,或者印象很深的細節。中途,如果有任何疑問,一定要再去查閱資料。
我在寫作上走了 很多彎路。因為梳理素材很慢,梳理完又無法理 清重點 導致文章繁復, 為了按時交稿, 后來我干脆放棄梳理材料,采訪提綱本身因此也十分簡略。 最近我在刻意培養自己養成科學的寫作習慣 。
針對梳理材料太慢的問題, 我略微修改了一下 朋友提供 的 一個方法, 就是在 錄音稿里 將 關鍵細節、好的引語 復制到新文本中 , 通過 批注的方式不斷思考細節的含義, 以及 在文章中如何 使用。 現在錄音轉文字的軟件還有 AI 分章節 的功能,我會有印象,這個錄音的重點在哪里,在整理時也詳略得當。
其實梳理材料之前,我心里有個簡略的 大綱 , 文章 分為幾個部分,每部分大概內容。梳理 完材料 之后,我再調整和細化寫作提綱。我其實并不知道寫作提綱是什么,后面是找了寫作很好的朋友要了她的提綱 ,總結修改后,我的提綱可能包括 : 每個 部分的主要內容、如何開頭、 一個段落或模塊的概述 + 使用哪些例子 + 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這個過程中,我也會再次找到 類似題材的稿件,尋找一些寫作經驗和語感。
寫作上我還在摸索,大家覺得有用就用, 沒用就忽略 。因為后面通過實踐,我可能也會推翻此前的經驗。
** 讀稿:堅持比拼數量更重要
工作第一年, 我讀了 200 多 篇稿件,包括冰點、三聯 、 南周 等知名媒體的經典作品,李海鵬、南香紅等知名記者的報道。但試了半年,我發現效果并不明顯。我知道這些是好稿子,但我不知 道它們好在哪里。
后來我嘗試了抄寫和模仿稿件的方法,對我寫作的提升效果依然不好。有一次,我模仿一篇車禍報道的開頭,編輯指出我的做法不是模仿,更像是抄襲。我也搞不清楚模仿和抄襲的區別,所以這條路也放棄了。
后來在 與編輯 和同事 的多次交流中,我逐漸意識到問題的根源:我看的稿件太少,而且集中于幾十年前的經典作品,忽略了近年來寫作方法的更新迭代。
她們 建議我多看近幾年知名媒體的優秀報道,尤其是社會新聞和人物報道,并推薦了一些適合模仿的作品。 她們 還指出我看稿的方式存在問題, 應該以記者而 非讀者 的心態去分析稿件,關注細節和采訪技巧。
讀稿前幾個月,我要求自己每天看一篇稿子,并在本子上打卡。結果到第八天、第九天就斷了,第十天就放棄了。
后來我調整了任務量,降低了要求,一個月完成 15 篇,有心情就細致分析,沒心情就簡單畫幾條線。 降低任務量后,我反而能堅持下來。持續一個多月后,采訪和寫作都有了一些進步。
** 拆稿:關注細節、開頭結尾、過渡方式
最開始我不知道怎么分析稿子,只能憑感覺畫線,把吸引我的句子和細節記下來。 后來發現,有些細節或寫法在不同稿子里很相似,逐漸意識到這是寫作技巧。
“如今,已經退休的孫強住在永煤集團建 設的詠梅小區里——這也是當年永城的第一高樓,而這只是孫強五套房中的一套。”這是易方興老師在 中對孫強擁有五套房的描寫。
我當時覺得這個寫法很好。如果是我寫,可能會直接說孫強分了五套房,這只是其中一套。雖然信息一樣,但寫出來會顯得平淡無奇,不會讓人覺得五套房有多厲害。
而易方興老師 的寫法是先講局部,提到孫強 住在永煤集團 的小區,這是當年永城的第一高樓,讓人感覺他很富裕。接著再點出這只是他五套房中的一套,原來他還有更多房子。這種技巧值得學習。
隨著積累,我的視野逐漸從細節擴展到文章結構,再到開頭結尾和段落之間的轉折。比如,我 分析 了幾篇 同事 余物非的稿子,發現他常用場景過渡,而我只會用概述性語言,顯得呆板。這種對比讓我 意識到場景過渡的巧妙之處。
我的經驗是: 看別人稿子時,首先把自己覺得寫得好的地方摘抄下來,后來慢慢會關注到更多東西,比如細節怎么寫、結構怎么安排、過渡方式、開頭結尾、場景使用等等。
Q :您提到想練好語言,因為采訪對象講的那些細節如果寫不出來會很難受。我最近也有這樣的想法,想學一些好的稿件。您有沒有整理好的稿子推薦,或者可以直接參考的?
A :我覺得幾十年前的南周稿子還是值得看的。比如河南暴雨, 杜強寫 了一篇關于 的稿子,我發現這和幾十年前 的稿子很像。很多東西是一脈相承的。比如前兩年北方有個地方因為雪災停電一周,當時有記者報道,我就想到多年前深圳停電的稿子。
另外,大家 可以自己去找一些知名記者的報道集,比如李海鵬、南香紅的作品。每個人讀稿品味不一樣,可以找自己喜歡的。比如我會去人物、三聯、冰點等媒體 搜 關鍵詞,找到喜歡的標題就存起來,慢慢看。
比如易方興老師寫過一篇 ,我當時寫的稿件時,發現每個人的死亡過程很相似,寫得很重復。 但易老師的稿子詳略得當,第一個詳細寫,第二個簡略寫,第三個救人時有變化,寫得很有層次感。這種構思很巧妙,值得學習。
Q :您在積累稿子時,如何將不同稿子中的細節結合起來看?是完全靠記憶,還是有歸類分類的方法?
A :最開始我只是看稿子,畫線摘抄,沒有刻意分析。后來看得多了,有些細節自然就記住了。比如看到一篇稿子的細節,會突然想到另一篇稿子的類似細節,這不是刻意對比,而是腦子里記住了。有些記者能記住很多稿子的細節,我問他們是不是背的,他們說看得多了自然就記住了。忘記的細節說明不重要。
Q :在寫稿時,您如何判斷哪些細節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是否遇到過您認為某個細節很好,但編輯認為無用的情況?您是如何取舍這些細節的?
A :細節的好壞取決于它與事件核心的關聯度,越靠近核心的細節越好,邊緣的細節如果打動了你,也可以保留, 但要放在合理的位置。比如西藏那個婦女給牛蓋被子的細節,我只寫了一句話,但位置沒放對,最后被刪了。后來我總結,如果能放在合適的位置,編輯可能就不會 刪 。通過這些經驗,我慢慢學會了如何判斷細節的好壞。
Q :您在采訪時如何一邊速記關鍵信息,邊聽邊提問已經占據了大部分腦容量,同時做三件事會不會影響對采訪對象的關注,影響采訪效果?
A :我一般打開電腦,開免提,邊聊邊打字記下來,像速記一樣。 記東西 反而有助于我聽和理思路, 因為有時候我耳朵把握信息的能力差,記下來后眼睛能直接看到邏輯。我還會標注哪些點可以深入問。
系列統籌|付雨潔 陳詩雨
值班編輯|黃曉純
編委|伍穎欣 陳書揚
運營總監|溫泓燁 梁 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