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國內的汽車廠商里,已經有廣汽、上汽、比亞迪、長安、小鵬、奇瑞、小米等近20家車企通過自研或合作的模式入局人形機器人行業。
相比單純的機器人初創公司,車企本身就具有諸多優勢。
1、電池與能源管理系統:
新能源車企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技術積累,幾乎可以直接應用于人形機器人的能源系統。
例如,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技術,可以將能量密度提升到140Wh/kg以上,且“針刺實驗”驗證了在極端條件下的安全性,也可以讓人形機器人的續航和安全都得到保障;特斯拉的電池管理系統(BMS)通過軟件算法優化充放電效率,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度監控,也可以直接應用在人形機器人身上,提高產品使用壽命;欣旺達的閃充電池3.0技術,可以實現10分鐘充電80%的突破,大大提高人形機器人的工作效率。
2、電機與運動控制技術
新能源車企在電驅系統方面的技術積累,也可有效解決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難題。
例如,廣汽將新能源車電驅平臺的扭矩分配算法移植到人形機器人,使其單腿站立時平衡響應速度提升50%,相當于給機械腿裝上“電子穩定程序”;比亞迪的“易四方”驅動架構采用四輪獨立電機驅動,系統以每秒1000次的頻率調整扭矩輸出,這種高響應速度的驅動可以大幅提升人形機器人的運動穩定性;特斯拉的“擎天柱”機器人的直線關節技術選用了多達14個行星滾珠絲杠,也是來源于特斯拉汽車。
3、智能化與感知決策技術
新能源車企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積累也可以快速遷移到人形機器人。
例如,特斯拉的“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的視覺方案幾乎就是其自動駕駛系統的視覺方案,甚至訓練包都有蠻多部分一致;小鵬將XNGP全場景導航系統的視覺感知算法應用于人形機器人,使其能識別反光表面的零件編號,解決工業場景中的視覺難題;蔚來的NOMI智能座艙系統在語音交互、情感識別方面的技術積累,可大幅提升人形機器人的交互體驗。
除此之外,在供應鏈系統,比如人形機器所需要的激光雷達、攝像頭、芯片、動力電池等核心零部件方面,新能源車企都有價格優勢,可以大幅降低人形機器人的制造成本,且一旦成果誕生,機器人可以直接進汽車的生產系統,接管安全性差的工種。
所以像最近比較出名的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其實對手還是蠻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