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色列又干了件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事。他們居然要求中國出面,幫他們“管一管”伊朗。你沒聽錯,以色列駐上海的總領事白樂濰,7月1號公開表示:中國和伊朗關系密切,有足夠的政治影響力,可以對伊朗施壓,最好能讓伊朗“改變行為”。
這話聽著是不是有點離譜?簡直就像是說:“你跟他關系好,那你去幫我管一管他。”這消息一傳出來,很多人都覺得莫名其妙:以色列哪來的底氣,對中國這么開口?彭博社也馬上跟進報道,說中國現在買了伊朗90%的石油出口,還在2021年和伊朗簽了份合作協議。那份協議里,寫著未來25年里,中國可能會對伊朗投資多達4000億美元。彭博社說,這說明中國對伊朗確實有很大影響力,理論上可以用這些影響力去“施壓”伊朗。但問題來了:這是不是以色列把中國對伊朗的投資,拿來“當人質”? 咱們辛辛苦苦花的錢,現在反倒成了他們的“談判武器”?
我們先把邏輯捋清楚。首先,中國跟伊朗合作,是公開的、合法的,屬于兩國的戰略安排。中方從來沒把伊朗當作棋子,也不會讓別人來指揮中國怎么對伊朗說話。
第二,以色列口口聲聲說“中國有影響力”,其實是在甩鍋。他們在中東搞了一堆矛盾,結果解決不了,就想拉中國去當“調解員”。但我們得問一句:以色列自己,在做什么可以讓局勢緩和?比如說,以色列最近對加沙、對黎巴嫩,動作可不少,反倒是伊朗這一邊,嘴上硬,但手上還沒真的動。
第三,中國和伊朗的關系是建立在“互利共贏”和“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咱們不會去教訓別人,也不會幫誰去對付另一個國家。那種“你和他關系好,就該替我出頭”的想法,根本不是國際關系該有的邏輯。
其實以色列這次的表態,也說明了他們心里的焦慮。上一次,以色列聯合美國,把伊朗一通炸,但根本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從特朗普的態度來看,他并不想陷入戰爭泥潭,但內塔尼亞胡明白,這是搞垮伊朗的最佳時機。只不過以色列的力量有限,導彈庫存已經不足了。
那怎么辦?以色列就開始到處找“替身”。找歐盟,歐盟自己也不太穩;找阿拉伯國家,關系也談不上有多鐵。結果轉了一圈,盯上了中國。以為中國在伊朗投了錢,就可以“勸勸伊朗”。甚至覺得中國為了保護投資,會去幫以色列“管管”伊朗。這種邏輯,毫無現實基礎。
中國的4000億美元投資,不是用來“做人質”的,也不是用來幫以色列“要挾伊朗”的。中國可以為了能源安全,穩住中東這塊地緣政治重地,但不會插手別國矛盾,更不會替誰出頭。
說得直白點,以色列這番表態,感覺很擰巴。他們想拉中國下水,想讓中國“壓制伊朗”,卻忘了中國從來不是搞霸權的角色。我們可以理解以色列的焦慮,但以色列也不能用這種“夾帶私貨的外交”,消耗他們和中國之間本該正常發展的外交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